《儿童智能开发百科》1〜1.5岁的宝宝人际交往

2013-06-13 16:21:10出处:北京大德联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智能开发关键词:独立并依恋/想交往却怕生

  宝宝1岁以后越长大越依赖妈妈。有的宝宝无论妈妈去哪里,都像跟屁虫一样跟着到哪里,简直就是妈妈的一个小尾巴;妈妈一离开马上惊恐不安,继而大哭起来满屋子去寻找,未果则哭声更为惨烈;睡觉没有妈妈的陪伴无法入眠;出门没有妈妈的陪伴会很不开心⋯⋯这样的表现也是宝宝认知中的一大进步,因为他意识到妈妈对自己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无人可以替代的。

  宝宝依恋的对象不仅只是妈妈或其他最亲近的人,对他常用的一些物品也会依恋,什么时候都不忍释手。他们依恋的东西或者是常玩的玩具,或者是让他舒服的小枕头,或者是那个一直以来没有离开过他的奶瓶,甚至是自己带在手边的小布条。这个年龄的宝宝,对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有了很强烈的交往欲望。他们开始不满足每天呆在家里自己玩或是只和父母交往,迫切地盼望出门和别的小伙伴一起玩耍,体验交往的快乐。

  他们会对小朋友微笑或大笑,发声或说话,以此来吸引别的小朋友的注意;也会把自己喜欢的玩具给其他小朋友递过去;有时会凑到小朋友旁边抚摸其他小朋友,甚至拍打或推搡人家。同时,宝宝又很胆小。家中来了客人,父母让宝宝向客人问好,宝宝躲到父母身后不吭声,或吓得直往父母怀里钻,甚至还吓得大哭起来。

  1.如何对待宝宝的依恋

  心理专家认为,几乎所有的正常婴幼儿都会有“依恋情结”,“依恋情结”不但无害,还有助于他们的生理、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学家分析还得出,无论是“恋人”还是恋物,依恋关系的产生都是孩子内在心理需求的表现,宝宝依恋母亲或某一身边物品是为了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特别是当孩子受到惊吓、感到委屈或需要被关心时,母亲等其他亲近者就是他可以寻求安慰和保护的最好“庇护所”,他们喜欢的某一东西或许能给他的心理带来莫大的安慰。

  当宝宝承受生理上的苦痛或感情上的悲伤时,能有自己深爱的亲人或玩具在身边,是一种最好的心理治疗,有助于提升宝宝挫折时的自我适应能力。因此,宝宝对物对人的迷恋程度,只要不影响到宝宝正常的生活作息,不是要求必须24小时寸步不离,正常的依赖行为并不会影响到宝宝人格的正常发展,家长们无须过度担心。

  这种依赖随着宝宝独立性的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的日趋成熟,会逐渐消失,一般情况下

  会在宝宝3岁左右消失。家长也可以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帮助孩子戒除依恋情结。可以采取的方法概括起来就是:对依恋人的宝宝一点一点地远离,提供独立的活动空间让孩子玩,减少孩子对人的依恋;对依恋物的宝宝可以用讲故事等有趣的形式让孩子获得愉快感受,从而转移对依恋物的注意力。

  若采取粗暴的方式否定孩子的依恋物,会让宝宝遭受严重的挫败,产生强迫分离和背叛感,使心理受到伤害,并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这对孩子以后的成长非常不利。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