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育儿经》共情,让亲子关系变“满分”

2014-03-26 15:15:02出处:北京大德联合文化传媒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一名幼教专家到某幼儿园进行心理测试,他问孩子们一个问题:“一个小朋友发烧了,她冻得直哆嗦,你愿意借给她外套穿吗?”

  没有一个孩子主动回答。老师只好点名。

  第一个孩子说:“小朋友的病会传染的,她穿了我的外套,那我也该生病了,我妈妈还得花钱。”

  第二个孩子则说:“我妈妈不让,妈妈会打我的。”

  第三个孩子说:“外套弄脏了怎么办?”

  第四个孩子说:“我怕她把外套弄丢了。”

  ……

  作为家长,听了孩子的这些回答作何感想呢?

  现代社会中出现了越来越多淡漠的孩子,他们懂得了自我保护,不给自己和家人添麻烦。可是,他们缺少了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缺少了在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互助精神和关心他人的能力,也即是说他们缺乏共情力。这样的孩子,不容易理解别人,信任别人,亲近别人。

  丹尼尔·戈尔曼博士所提出的“情感智商”,即EQ,已为很多妈妈熟知,而情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共情”的能力。那么,共情能力从何而来呢?

  当孩子尚处人际交往之初的时候,来自爸爸妈妈温柔的注视、耐心的倾听和全身心的呵护,给孩子上了人生的第一堂课,不但让他感受到爱,更让他从中学会了如何从家人那儿获取温暖和爱。仰赖于爸爸妈妈这种无微不至的呵护,孩子开始融入这个世界,成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

  可以说,父母对孩子最初的关怀、照顾、呵护和拥抱开启了孩子爱的体会,并且随着他的成长会渐渐转化成他的同情心、共情力,让他能够去感受别人的欢乐与痛苦。因而,他从小到大被施予的爱有多少,他共情的能力就有多大。

  在亲子关系中,“共情”是架设父母和孩子心灵沟通的桥梁。与孩子共情,父母不会觉得孩子的行为是不可理解的,也不会认为孩子的事情无足轻重或者小题大做;而得到父母的共情,孩子会觉得自己被理解、接纳与尊重,也就对父母产生信任与安全感。有了这种亲子互动的心理基础,孩子才会乐于向父母坦白心声,才有可能进一步接受父母的批评与教育。

  父母与孩子“共情”的关键,在于父母抛却自己的立场与成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同身受孩子的思考与体验。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因为家长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绪体验,很难快速、准确地察觉孩子的心灵世界,也很难快速找到合适的共情表达方式,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共情。

  这就需要父母降低自己的心理年龄,返回人生的最初点,根据孩子的阅历、理解能力、做事方式以及情绪调节水平来理解孩子的心灵,感受孩子的困惑烦恼与喜怒哀乐。并和孩子共同探索,在不断的互动交流中达到理解与沟通,让孩子产生共鸣,感觉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在父母的心里、眼里都有存在的理由。

  共情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理解孩子,但并不等于纵容孩子的立场。有的父母为了暂时平息孩子的情绪,就会刻意讨好孩子,比如,孩子之间发生了争执,如果你安慰孩子说:“这是你的玩具,毛毛却来抢,真不像话!”“别哭了,牛牛一向霸道,咱们不跟他玩了,妈妈陪你玩。”诸如此类“打抱不平”的话,极其不利于提高孩子的认知和情绪调节水平,也不利于其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另外,家长还要明白一点,共情是共鸣,不是对孩子横加评价和说教。与孩子共情,最忌讳一句简单的“我理解你”之后,立刻转为“但是”,并理所当然地以自己的标准来判断和评价孩子的是非对错,然后等着孩子点头“知错就改”。这样孩子实际上并没有被理解,只是被动地接受父母的说教而已。

  世上最好的教养结果,不是成绩有多好、不是运动有多棒,而是让孩子拥有感受爱、付出爱的能力,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这就是爱的教养,这种能力就是共情力。只要家长用爱去培养孩子的共情力,孩子就会快乐健康地成长。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