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儿子一起成长2》“秩序敏感期”来了

2014-01-06 14:24:19出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每个生命都是在摔倒中爬起来长大的,不摔跤不跌倒的孩子,长大了连爬起来的本领都没有。

  “秩序敏感期”来了

  发脾气表示儿童一种内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和一种心理紧张的状态。

  女儿2岁多了,平时很乖,非常讨人喜欢,就是经常喜怒无常。常常1分钟前还是欢声笑语,1分钟后莫名其妙地就哭闹起来了,弄得全家人一头雾水,事后才知道都是一些我们认为“不至于”的理由,比如玩具倒了,床单不平了。有时候我给她把身上的脏衣服脱下来换上干净的,她也非得哭着直到我屈服给她再穿上那件脏的……以前挺乖的一个孩子,怎么成了这个样子?我有点不知所措。是孩子过于敏感吗?还是这个阶段的孩子都会这样?秩序敏感期的秘密

  孩子的这些反常现象,可能是她的“秩序敏感期”来了。孩子对秩序的感觉不同于成人对秩序的感觉,在孩子的某一个年龄阶段,它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心理需求。

  荷兰植物学家、遗传学家德弗里斯(1848—1935)在一些动物的生活中发现了敏感性,而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女医学博士、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在对儿童的观察中,也发现了幼儿敏感期的存在,并把它运用到了儿童的教育中。孩子在成长的某个阶段,只对环境中的某一项事物专心而拒绝接受其他事物,这些阶段就叫做敏感期。在敏感期内,儿童会毫无理由地“对某种行为产生强烈的兴趣而不厌其烦地重复,一直到最后因为这种重复突然爆发某种机能为止”。这个时期的孩子急切需要一个精确规定的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才能将自己的知觉归类,然后才能形成实在的概念,以了解环境并知道如何对待环境。如果这个时候他对秩序的热爱遭到阻碍或者秩序有改变,他就会因此不适应,发脾气就是这种不适应情绪的发泄。

  蒙台梭利在她的书《有吸收力的心灵》中曾经举过一个有关儿童秩序感的例子。有个一岁半的孩子想跟着三岁的孩子学跳舞,结果老师准备教她的时候,她却突然很生气,不跳了。而且她一直在很生气地重复着两个词“大厅”、“柱子”。蒙台梭利发现,她生气的原因是因为舞蹈老师把帽子放在了沙发上,而她认为帽子应该挂在柱子上。当时她已经忘记了跳舞的需求,而只是要求改变帽子的不合规矩、无秩序的状态。等到舞蹈老师把帽子挂到柱子上,孩子就平静了下来并准备跳舞。由此可见,孩子在秩序敏感期对秩序的基本要求比对其他方面的要求更加强烈。孩子是最热爱秩序的人

  一个平时很乖的女孩会因为玩具倒了,或者床单不平而哭,可能还是那个敏感期的问题。每个孩子在这个特殊期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儿童是通过物体的外部秩序来认识他周围的环境的,并以此来理解他自身和环境的关系。蒙台梭利在她的《童年的秘密》一书中写道:“最幼小的儿童的一个特点就是对秩序的热爱。一岁半或两岁的儿童能清楚地指明一些东西,他们甚至很早就具有了这种能力,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他们需要自己周围的环境有秩序。”“婴儿不能生活在杂乱无序的环境中。杂乱无序干扰了他,并使他心烦意乱。他会通过绝望的叫喊来表达自己的痛苦,甚至会采取生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焦虑。”我接触过很多有问题孩子的父母,发现这些孩子的成长环境在这个时期确实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这个时期是孩子成长重要而神秘的一个时期。我们成年人都会认为孩子才是杂乱无章无秩序的,他怎么可能是最热爱秩序的呢?事实是,孩子所处的环境并不是他自己的环境,而是一个由成人控制的环境。所以,这种外在的环境秩序如果和他的内在秩序需求发生冲突时,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孩子就会出现在我们大人看来是毫无理由的哭闹。因为他自身的内在的那股神秘力量,在成人的世界里遇到了障碍,敏感性就以发脾气的方式体现出来。

  这是一个多么有意思的世界。其实,如果我们养育者以一颗探究之心,去发现孩子的这种敏感性时,养育孩子也就多了很多乐趣,而不是束手无策的烦恼。

  蒙台梭利还举过一个英国保姆讲的例子。这位保姆由于工作要短时间离开服务的家庭,她特意找了一个很能干的替代者。可是在给孩子洗澡时,替代者却无论如何也无法让孩子安静不哭,孩子讨厌并远离替代者。当以前的保姆回来时,孩子就恢复了平静。这个保姆发现,原来是替代者和自己给孩子洗澡的方式不同出了问题:替代者是用左手靠近孩子的头,右手靠近孩子的脚,而她正好与之相反。由此可见,孩子在秩序敏感期内具有多么强的洞察力!

  这是自然赋予孩子对秩序的内在敏感性,是通过一种内部的感觉而形成的。没有对孩子细致的观察和理解,或者说如果不懂得孩子这个时期的特殊秩序敏感,就很难明白孩子的心理活动,也就很难用有效的方法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

  试试看,你能不能走进两岁的小乖女的心灵?我想,了解了这一点,孩子情绪的变化无常就不会令你莫名其妙了。认同孩子的情绪

  孩童的心灵就是一个深奥的谜,令我们困惑不解。但是我们必须相信,在儿童的笑声、哭声和诸多情绪活动的背后,一定隐藏着可以理解的原因,值得我们成人从教育者变为学习者,去认真领会孩童情绪的表达,使自己能够理解和追随孩子的成长愿望,恰当地付出爱。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