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儿子一起成长2》亲情培养也有关键期

2014-01-06 14:24:33出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职业女性有了孩子之后,生活压力很大,但是不管怎样都要在孩子两岁之前,尽量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身边抚养。

  孩子从一岁起寄养在外地的父母家,读初中时才把孩子接到身边。孩子对我和丈夫一直像对陌生人,客气中带着冷漠,我对她关心得多了,她反而反感,还经常顶撞我,不知道怎样才能和她沟通?亲情培养也有关键期

  很理解一个妈妈这时的心情,但面对的又是很自然的一种结果。过程决定结果,即使是血脉之情,也是需要岁月中的点点滴滴凝聚而成的。那种心灵相通与融洽的亲情培养也是一个过程,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朝夕相处,到她初中时再在一起,如果妈妈的交流方式不恰当,是可能会有一点隔阂和麻烦出现。不过既然已经发生了,也不要着急,女儿已经在你的身边生活,相信只要方法得当,血脉亲情的温暖会慢慢融化你们之间的冷漠。所以,不要着急,慢慢来。

  我一直相信,在所有的教育中,亲情教育是最关键的。父母如果与孩子之间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其他教育也不可能实施。亲情的培养和其他的教育一样,也是有关键期的。也许有人会说,血缘之情哪用得着教育?实际上,即使是亲生儿女,如果没有在亲情教育的最佳培养期给予他恰当的爱,等他长大成人后,我们和他的心灵上,还是会有一些莫名的隔阂。

  心理学专家认为,孩子在两岁之前对母亲怀有巨大的依恋,这种依恋帮助孩子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满足感和与人亲密的能力。孩子两岁之后,才可以鼓励他逐步走出对母亲的依恋,但在分离的过程中,他还是有生气、敌意等负面的情绪,如果这种情绪在当时没有被大人认同,或者没有得到合理的宣泄,就有可能压抑在孩子的潜意识中,成为将来孩子和父母亲情的阻碍。孩子直到5岁前后,才会带着父母给予的爱的安全感,开始把兴趣转向家庭之外的世界。

  说实话,一岁的孩子离开妈妈,被寄养在外婆家,外婆给予再多的爱,也无法弥补她在妈妈的怀抱中所获得的安全感。非自然的分离,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情感欠缺。实际上,长大后的孩子在心中也是渴望和妈妈的亲密,但是潜意识积存的生气、敌意会在重新和妈妈在一起时,不自觉地显现出来。这就是表面上看起来的逆反和冷漠。亲情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我经常跟女友们说,职业女性有了孩子之后,生活压力很大,但是不管怎样都要在孩子两岁之前,尽量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身边抚养。妈妈对孩子的付出是可以分阶段性的。在孩子生命的初期,妈妈是需要多花点功夫的,等到他可以进入社会机构,比如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去独立学习,有专职教育者去教育他的时候,妈妈就可以腾出时间来做自己的事,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享受生活的乐趣。

  当年,我在儿子刚出生的那几年里,除了工作,把几乎所有的精力都用到了他的身上。星期天,亲戚朋友在一起打麻将,我骑着车子带孩子到公园,到大自然中去,到很多场所去,让他接受刺激教育,同时,在随机教育中,我和他培养了可以彼此心领神会的一种亲情。我经常跟年轻的女友们说:“能克服就克服,尽量把孩子带在自己的身边。可以寻找一些支持,就是两年的时间,怎么难都能过来。”两岁以后孩子的安全感建立起来,如果再寄养在父母家,加上现代的通信技术,基本可以做到让孩子不会有太大的“分离创伤”了。

  另外,我不赞成把小孩子送进寄宿学校,我总觉得寄宿学校像一个“文明监狱”。我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随时向他提供教育的机会,同时也是培养点滴亲情的过程,错过了很可惜。我们做父母都想多赚钱给孩子更多的物质财富,可是在为这样的财富努力时,我们也不要忽视还有一种让孩子可以享用一生、可以使他有力量自己创造财富的“财富”,那就是亲情的满足给他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孩子的生命中有这样的“财富”,他就比较容易找到幸福感和安定感。保留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空间

  丰子恺先生曾经说过:“我以为世间人与人的关系,最自然、最合理的莫过于朋友。君臣、父子、兄弟、夫妻之情,在十分自然合理的时候都不外乎是一种旷久的友谊。”所以,不要急着去弥补她不在身边时的缺憾,恨不得把所有的爱都给她,这会让她一下子不适应,甚至会有被爱控制的窒息感;也不要觉得孩子这么多年不在身边,要急着去教育和指导她。就先像对待好朋友那样关心和理解女儿吧。

  妈妈不妨像一个朋友那样与女儿先相处一段时间,让孩子和妈妈之间有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有利于你们之间的互相了解和尊重,不会轻易发生彼此不客气的顶撞。留出这样的空间,也给孩子留出了冷静地感受父母之爱的余地,她会客观、冷静地反省自己对待父母的态度。这样的内省,有利于她和父母拉近心灵的距离。父母要尽量去了解孩子的世界,但不要硬去探询她的世界,应当充分尊重,以一种很自然的方式,像朋友一样地参与到孩子的世界中来。

  其实,虽然寄养不利于孩子和父母亲情的建立,但也不是所有寄养在老人家的孩子对自己的父母都会冷漠。孩子的父母现在跟孩子沟通时,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在孩子寄养期间对孩子的情感缺失。

  血脉相连的亲情终归在彼此的心里,只是需要正确的沟通渠道让那份热情流动起来。不着急改变,尊重孩子现在的感觉,只要父母在相处中付出了爱,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

回到目录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