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儿子一起成长2》改变对“学习”概念的认识

2014-01-06 14:24:19出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学习不是孩子的工作,也不是孩子的负担,让我们改变对“学习”概念的认识,为孩子创设使他愉悦学习的支持系统,就等于在孩子的内心安上了一个热爱学习的发动机。

  |小贴士| 没兴趣是新兴趣的开始

  德国19世纪曾经有一位神童——卡尔·威特,他8岁时就精通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六种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他10岁就进入了大学,14岁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发表了《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其后一生都在德国著名的大学里授课,传播他的思想和智慧。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他小时候也曾经对学习没有兴趣。这个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引导对我们很有启发。

  有一段时间,他的父亲发现他学习没兴趣,而且经常捧着书本发呆。他的父亲没有马上责怪他,而是问他为什么会走神?孩子说:“我一直对学习很感兴趣,可是最近我总在想,我学那么多东西有什么用呢?学木匠可以做家具,学铁匠可以造农具,但我学那么多语言和诗歌,能做什么呢?”听了卡尔的话,他的父亲心里产生了一种欣喜,因为他觉得孩子在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了,而这又是对他进行随机教育的好机会。他首先肯定了卡尔的想法,然后又很风趣平和地说:“如果没有数学你怎么计算盖房子需要多少材料?没有文学没有审美知识,你怎么造出漂亮的房子?儿子,好好记住,诗歌、文学、绘画、音乐、哲学,都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你可以不当外交家、翻译家,但如果你掌握了这些知识,再做一个木匠,天哪,你造出的房子该是多么美啊!”

  听到这里,卡尔的眼里散发出喜悦的光芒,心中的疑惑完全解开了。他的父亲激发的是孩子自身内在的需求,这种源于内心的力量,比多少外在的批评、教育、奖励、惩罚都有用和持久啊。

  我们做一个假设,假如卡尔的父亲发现孩子走神,就着急着批评孩子:“怎么好好的,突然就不想学了?真是个小浑蛋,整天想东想西。怎么这么没出息?叫你学习是为了让你当木匠当铁匠的吗?好好看书,再胡思乱想我打断你的腿。”这个时候的效果会怎么样呢?不但失去了一个教育孩子的良机,也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连孩子本身的求知欲都在顷刻间被抹杀掉。

回到目录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