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儿子一起成长2》改变对“学习”概念的认识

2014-01-06 14:24:19出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激发孩子自身内在的需求,这种源于内心的力量,比多少外在的批评、教育、奖励、惩罚都有用和持久啊。

  儿子一直是个喜爱学习的孩子,但到了初二他的学习兴趣大减,并经常闹情绪说“学这些有什么用?不就是为了考试嘛!”学习成绩下降。我和他爸爸都很着急,软的硬的都说过了,可是不管用,请问该怎么办?创设使孩子愉悦学习的支持系统

  其实每个孩子在自己的学习生涯中都会出现这样的情绪低潮,我们做父母的不要着急,因为着急也没用,关键是要搞清楚孩子学习兴趣下降的原因。然后再帮他适度调节,激发他的学习热情。

  初中是孩子成长的一个比较关键的时期。课程难度增加,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为难情绪;同时孩子青春期来临,生理和心理也都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变化,他的情绪起伏波动也会较大;还有,这个时候的孩子社会交往也开始了,他的兴趣和爱好也丰富多彩起来。诸多因素,都可能会让他的学习兴趣减弱。关键是这个时候父母不要焦虑,而是做孩子的好朋友,和他一起面对这个特殊的时期。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那么学习自然也应该是能够被他们所接受的一种爱好。但是为什么有时候孩子会出现厌学的情绪?其中一定有原因。父母不要软硬兼施地去强迫孩子,而是先以理解的心去了解孩子,然后再去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这是解决孩子的问题较为通用的一个大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心理专家认为,如果孩子在此之前的“爱学习”,是在外力强迫之下的乖顺,而不是因为自己在其中感受到了愉悦,不是源于他自身的内在动力,那他的学习动力很容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减弱。小学是让孩子把学习当成爱好和乐趣的关键时期,如果小学阶段父母和老师把注意力集中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孩子到了中学就很难在现在的教育方式中,发展出一套自我适应和获益的独立的学习方式,厌学现象也会随之出现。要让孩子在中学阶段愉悦地学习,关键要在15岁以前让他能够有丰富的兴趣和爱好,并能在兴趣的引导下做一些“工作”。孩子如果在小学阶段没有从学习知识的行为中获得快乐,那么到了十四五岁的时候,当学习压力增大,他就很容易出现厌学情绪。关键是要看他在使用什么样的模式学习。

  现在孩子的学习压力普遍较大,学校和老师都在强调学习和成绩。其实,没有一个孩子不愿意、不希望成为成绩好的孩子。父母要合理地疏导、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尽量不要把精力放在孩子的名次和成绩上,而是关注他的学习过程、感受和如何养成有效的学习方法上。不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保留持续的学习热情。

  我们生存的知识系统和技能,更多的是在大学时期获得,而在小学和中学是培养对学习的愉悦感和有效的学习方法的时期。所以,在小学、中学阶段,不要让孩子过度劳累,要根据孩子爱玩的天性来因势利导,寓教于乐,要让孩子自己选择学习,并奖励孩子的学习欲望,使孩子得到学习的快乐和优势感。

  学习不是孩子的工作,也不是孩子的负担,让我们改变对“学习”概念的认识,为孩子创设使他愉悦学习的支持系统,就等于在孩子的内心安上了一个热爱学习的发动机。

  |小贴士| 没兴趣是新兴趣的开始

  德国19世纪曾经有一位神童——卡尔·威特,他8岁时就精通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六种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他10岁就进入了大学,14岁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发表了《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其后一生都在德国著名的大学里授课,传播他的思想和智慧。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他小时候也曾经对学习没有兴趣。这个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引导对我们很有启发。

  有一段时间,他的父亲发现他学习没兴趣,而且经常捧着书本发呆。他的父亲没有马上责怪他,而是问他为什么会走神?孩子说:“我一直对学习很感兴趣,可是最近我总在想,我学那么多东西有什么用呢?学木匠可以做家具,学铁匠可以造农具,但我学那么多语言和诗歌,能做什么呢?”听了卡尔的话,他的父亲心里产生了一种欣喜,因为他觉得孩子在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了,而这又是对他进行随机教育的好机会。他首先肯定了卡尔的想法,然后又很风趣平和地说:“如果没有数学你怎么计算盖房子需要多少材料?没有文学没有审美知识,你怎么造出漂亮的房子?儿子,好好记住,诗歌、文学、绘画、音乐、哲学,都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你可以不当外交家、翻译家,但如果你掌握了这些知识,再做一个木匠,天哪,你造出的房子该是多么美啊!”

  听到这里,卡尔的眼里散发出喜悦的光芒,心中的疑惑完全解开了。他的父亲激发的是孩子自身内在的需求,这种源于内心的力量,比多少外在的批评、教育、奖励、惩罚都有用和持久啊。

  我们做一个假设,假如卡尔的父亲发现孩子走神,就着急着批评孩子:“怎么好好的,突然就不想学了?真是个小浑蛋,整天想东想西。怎么这么没出息?叫你学习是为了让你当木匠当铁匠的吗?好好看书,再胡思乱想我打断你的腿。”这个时候的效果会怎么样呢?不但失去了一个教育孩子的良机,也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连孩子本身的求知欲都在顷刻间被抹杀掉。

回到目录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