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育儿学》推荐序

2012-12-14 11:14:59出处: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我先生和我也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一喜静,一好动;一敏感,一粗放;一懒惰且大手大脚,一节俭并吃苦耐劳;一个有极端的“计划强迫症”,一个偏好随心、随意、随便。所以我们被称为“风格迥异的爸爸和妈妈”,在对待游游的态度上也往往各执一词,且永远不能说服对方。游游于是学会了想撒娇的时候抱住妈妈,出门游荡时赖在爸爸的臂弯。

  工作中,我每天都会面对种类繁多其实又非常相似的提问:孩子该多大时断奶?要不要把尿?亲子班有没有用?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也会有很多人向我要求:“推荐一本最有用的育儿书吧。”

  做妈妈的时间越长,我越发觉得“育儿”的过程其实更是妈妈(也包括爸爸)自我磨炼、不断领悟的过程。每一件与孩子相关的大事小情,背后都是父母根据自己的性格、修养、品位结合对孩子的判断而作出的选择。这些问题,永远也没有标准答案。

  比如,选择纸尿裤还是尿布?在好或坏、是否健康的争辩之外,其实很难忽略的还有父母对家里整洁状况的接受度,对“大小便”的态度和对孩子自理能力的期望值。孩子发烧到什么程度需要去医院?在考察妈妈的健康知识的同时,也在考验她的心理承受力。还有,所有和营养饮食相关的问题,几乎都牵涉到一个家庭的饮食习惯和餐桌礼仪。

  因此,我始终对标榜“速成”和“捷径”,教人“用简单方法做好妈妈”之类的育儿书不太“感冒”。

  同样,如果你带着“寻找解决方案”的目的打开这本《怪诞育儿学》的话,恐怕你会失望。但你若能不那么迫切地“寻找答案”,跟随这位出生于中国台湾、由美国养父母抚养长大、在阿根廷生下第一个女儿的“美国中产阶级妈妈”(作者语)的探寻的脚步,走近一个个我们以为已经了然于胸或者一直困惑不解的育儿话题,那么,在尿布、奶瓶的背后,你会读到文化的碰撞,读到社会思潮的更迭,读到无奈与局促,读到自省与自信。育儿,是一种简单又丰富的智慧,它存在于生活的每个缝隙。它来自母亲的本能,来自我们对自己的态度,来自不同人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方式。它以最微妙也最难抗拒的方式决定了我们牵着孩子的手走上哪条路,或者,放开他的手让他走自己的路。

  在育儿这条路上,没有捷径更无秘籍。我们遭遇的每个难题,都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找到解决方案。父母要做的功课,更多还是在于令自己的内心逐渐博大从容,眼光更加高远敏锐。方法或技巧也许能救一时之急,但不能解长远之惑。

  为人父母的过程,是一段重新成长的修行。多听、多看、多思考,打开内心、打开眼界,你和我,都还在路上。

  《我和宝贝》杂志主编 钟煜

回到目录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