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育儿学》推荐序

2012-12-14 11:14:59出处: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从第一次读到这本书的英文原稿,到中文译本最终完成,我断断续续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其间,作为主编,我经历了一本新的育儿杂志的创刊;作为妈妈,我陪伴女儿迈进了3岁的门槛;作为这本书的译者,我在无数个周末和深夜跟随作者(同时也是记者和妈妈)游历各国,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风俗习惯、对孩子有不同认知和期许的父母们促膝而谈,至于话题,大概全世界的父母关心的都差不多:

  孩子该什么时候睡觉?

  吃什么最健康?

  挑食怎么办?

  怎么能让孩子聪明?

  被欺负了要不要还手?

  ……

  我算是典型的被西方主流育儿观“洗过脑”的妈妈。早在七八年前,还未做妈妈,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大量且频繁地阅读了美国和欧洲的育儿杂志,熟悉斯波克和西尔斯医生,密切关注来自美国儿科学会和国际母乳会的一切新消息。

  我有点儿“本本主义”,女儿游游出生后,我坚持不把尿,她穿纸尿裤直到近 3岁。整6个月大时我才开始给她添辅食,之前基本没有喂过她母乳和水之外的任何食物。由此也带来一些小麻烦,比如她是同龄孩子里较晚学会用马桶的,并且对“如厕环境”非常挑剔。再比如,孩子打疫苗时医生曾问我:“她对蛋白过敏吗?”我愕然:“她还没吃过鸡蛋呢。”

  我也时常在“书上说的”和“妈妈的直觉”间摇摆,比如“在哪儿睡”的问题。没当妈时我支持“要从小锻炼孩子的独立性”的观点,怀孕后为游游准备的第一个“大件”就是漂亮的小床,但直到现在,她大多数时间都是挤在我身边睡的。最初是因为这样方便喂奶,之后则是我舍不得丢掉那种亲密无间的感受。

  还有“作息时间”。作为上班一族,睡前的游戏或阅读(有时仅仅是搂抱撒娇)时间是我难得的亲子时光。虽然书上说孩子睡眠不够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但我仍然不忍拒绝陪她再玩一次叠枕头的游戏或者再讲一个故事的请求。

  和许多家庭一样,我家里关于“怎样做,才对孩子最好”的讨论甚至争执也从未间断过。

  我有轻微的“购物狂热症”,而孩子的外公外婆始终对我不断搬回家的各种育儿产品和花样翻新的玩具保持“谨慎的排斥态度”。老人家永远能从我买的东西里挑出缺点。曲线复杂的澡盆被指责“不好清洗”,带吸盘、能感温变色的婴儿碗远不如普通小碗讨他们欢心。还有我精心选择的童车,由于游游更青睐温暖的怀抱,导致这些童车始终在角落里积着灰尘。

  我买的瓶装辅食始终遭到“鄙视”,游游是吃外婆亲手做的粥、面条、小馄饨长大的。游游从来没有得过尿布疹,我心里清楚这里面功劳最大的不是那些“屁屁膏”,而是老人家,他们辛苦地勤换尿裤。他们从来不用我那个高级的“奶瓶消毒锅”,孩子也从未拉过肚子。这是幸运吗?不是。外公三年多来一直坚持用开水烫洗游游的奶瓶和餐具。游游说话比同龄孩子都早,我相信这得益于她从小就在外公外婆的怀里听老人家唠唠叨叨,而不是独自坐在时髦的童车里看风景。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