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意见】亲子音乐教育的目标

2010-08-04 09:45:11出处:PCbaby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随着儿童音乐教育向低龄化发展,亲子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不过,现阶段幼儿园亲子音乐课程仍然面临许多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缺少系统性。目前,所实施的亲子课程大多数是一线教师设计亲子课程,有一些所谓亲子音乐课程也只不过是一套案例集,缺少理论支持,缺少系统的课程体系,教师还需要自己进行二次研发;另外,亲子教师缺少必要的音乐素养培训。教学效果因人而异,缺乏可以复制的教学模式,教师无从下手,等等。本文将概括地阐述快乐音符亲子音乐课程的部分研究成果与经验。

  促进音乐能力发展

  儿童有形成音乐能力的关键期。像对待语言一样,婴儿的大脑总是准备处理各种音乐的细微变化,对节奏和音调极为敏感,然而当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时,这种能力就逐渐衰退了。因此,教育者要把握孩子对于音乐感应的“关键期”。研究表明,具有良好音感的孩子,注意力,记忆力发展较好,能够较好地表现与表达自己的情感,能够大胆地想象与联想,能够主动学习,并善于与人合作,对音乐的感受极为敏感。

  所以说,亲子音乐课程的目标首先应该是音乐能力的发展目标。考虑到婴幼儿的发展特点以及与托班和小班的特色音乐课程衔接,这个时期的目标重点应确定在丰富的音乐体验,基本音乐元素的感受以及音乐常规的养成方面。

  促进感官与动作发展

  布鲁纳认为,人的发展表征起的顺序是:感官与动作表征期,影像表征期以及符号表征期。3岁以前是进行感官与动作教育训练的关键期。婴儿的早期动作学习,表现出高度的次序和系统性。

  这个结论至关重要,它给我们的启示有,婴儿是带着一种准备进入认知和文化世界的。这种与生俱有的准备,旨在发现或发明各种主客观关系。我们在制定目标时要充分顺应婴幼儿的这种感官体验的规律,将听觉,触觉,动作觉等发展作为主要关注点。

  促进语言发展

  婴儿从出生到三岁,是学习语言表达的最佳时期,尤其在两岁左右,学说话的积极性最高。我们在咿呀音乐会中使用许多有强弱规律和长短规律的节奏语言,如“titi ta”,孩子在游戏中会体验到这些节奏语言的规律与差异,并进行模仿与反馈。亲子音乐课程语言的目标主要体现在,婴幼儿能够运用节奏语言来与家人和老师进行沟通,婴幼儿的语言发展只是对已把握的节奏语言的抽象差异给予放大、延伸和具体化。

  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出生到一周半期间婴儿的大量活动,就表现出高度的社会性和交流性。这在母婴之间的视、听、触、嗅、运动等多种感官交流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研究表明,对婴儿依恋的积极反应(如微笑的面孔和美好的声音),能鼓舞婴儿发展更频繁、更强烈的社会交往行为,从而使婴儿天生的社会反应图式从原初的生物依恋转化至丰富的社会交往期待和交流系统。民间摇篮曲类的母婴交流便是最富人性,最典型的早期社会交流形式。因此,在春季课程中,有摇篮曲音乐游戏环节,在其中婴幼儿会以风,小鸟等不同的角色,和母亲进行“睡着了”的游戏,充分感受母爱的关怀。

文章来源:新浪博客

其他热点文章链接:

细数音乐胎教9大“是是非非”

妈妈经验谈活动,送超多畅销书

学前6大敏感期,宝宝错过了几个

最直白性教育绘本,你敢给孩子看吗

宝宝不到3岁就入园,身体抵抗力比一般宝宝差

中式早教机构、幼儿园真的都是草包吗?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