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我的萌芽:我的便便是我的

2010-01-31 18:42:13出处:PCbaby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麒儿1岁半。这以前或是被把屎把尿,或是穿纸尿裤。有一天,麒儿自己跑到卫生间的马桶前,脸憋得通红,不停地“嗯嗯”。麒儿妈妈见状,理解麒儿是要便便,忙将麒儿抱到马桶上方便。这是麒儿第一次坐马桶。完了之后,麒儿在被放到地上的瞬间,惊奇地看见了自己的便便。

  这一看见,内在的生命借助于外在的事件,瞬间觉醒了一个东西 ——一个巨大的惊奇。这是一个被分离和独立出来的便便,一个了不起的、哥伦布式的发现,一个和麒儿产生关系的物质。这次看见同以往任何一次的看见都不同。

  在他1岁半以前,他看到过自己的便便吗?毫无疑问,看过。但他从未有过这样的意识的觉醒:“这是我的!”

  现在,他的内在感觉和意识出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新奇,这个新奇把他震撼了,虽然他还没有依靠认知清晰化:这是从我的身上分离出来的东西……他还需要慢慢将此整理和清晰。这个便便同他产生了一种关系上的连结……他坚决拒绝妈妈冲马桶,他就带着这样的惊奇站在马桶前,直直地看着自己的便便……由于看的时间太久,妈妈便离开不再陪伴,让麒儿自己在他的惊人发现中继续观察着他的哥伦布新发现……

  好久之后,麒儿自己出来,妈妈才悄悄把马桶冲了。

  将这种发现的惊奇内化,不是将便便内化,而是发现自己和便便(万物)并不是浑然一体的,原来是我的身体里分离开的,并属于我的……“我”的意识从内在的深处像一个久远的记忆一样缓慢地升起……这一感觉将孩子和便便之间的关系慢慢触动并启动了起来,孩子内在的生命也开始分离出了某样东西,只是这些需要时间和空间,就如同电脑在内部运作一样。

  这之后的日子,麒儿总是上卫生间的马桶拉便便,拉完后是不让冲走的,他站在马桶前,高度专注地、直直地盯住便便看,妈妈说“臭臭”,麒儿也说“臭臭”,但依然不让妈妈冲掉。

  几天之后,麒儿的内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内在的结构在原有的基础上又被自己创造出来。他需要派生出一个更好的结果,所以他不仅自己看,而且还带着喜悦、骄傲和新奇拉着家人站在马桶前看,他要骄傲地宣布“我的”的创造和发现。“我的”冲撞着他敏感的生命世界,使他充满了创造的激情和深入的宁静。家人看完走了,麒儿还要站在马桶前继续观察……日子久了,当他再充满新奇地拉成人去看时,成人便说:“知道了,知道了。”无意再去看他的新发现。但麒儿坚定不移,拖着、拉着,一定要让家里的成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姑姑都去看……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发现呀!这种景象一直持续了两三个月……这个工作才结束。

  生命里好像一扇门突然被打开了,一个意识从这扇门里走了出来,儿童似乎是在突然之间发现了“我的”。

  “我的”,这是孩子第一次由内在生命的内驱力发现了从自己身体里脱离出来的东西,以拥有的方式发现了分离。这真的是自然之手的一个奇妙的设计。这种拥有的分离,使婴儿充满了新奇感,以及一种即将朦胧地从浑然一体中走出来的创造的兴奋感。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事件,对于麒儿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我”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在一个浑然的意识中觉醒了。这个发现意味着分离,分离意味着儿童从神性中朦胧地意识到自己;意味着有一个“我”从浑然一体中迈出;意味着“自我”创造的历程将要借助内外的环境而开始;意味着关系的发现;意味着他将开始依着创造自我的模式抗拒成人,这是对意志的触摸;意味着他将要启动创造自我的生命能量;意味着迈向未来的独立……而一切是从“我的”起步的。

  一个创造性的发现,这是“我的”!这真真实实是从“我的”身体里出来的,“那就是我……的。”是“我的”!“我”的意识在“我的”中诞生了。“我的”会更容易让孩子和“我”产生连结;“我的”让孩子和孩子生命深处的精神胚胎的个体性的部分“我”产生了连结。但这只不过是一个“我”出现的初始,它也遵循着从最基本的物质开始,从可以触摸到的东西开始的原则。自我的诞生和形成,是从“我的”的发现开始,从此时开始准备着即将真正拉开自我创造的序幕。

  3岁的宝宝,一天在幼儿园的走廊里拉了便便,老师发现后,告诉宝宝:“下一次,叫老师,我们到卫生间去拉便便。”给宝宝擦完屁股,老师说:“不要踩到了,老师去拿洁具来清理。”老师便去取清扫工具,取来后发现便便不见了?老师纳闷:便便哪里去了?噢,也可能是被保洁人员清理掉了吧。

  第二天早晨,宝宝的妈妈送宝宝上幼儿园,找到老师说:“晚上回到家,宝宝的书包里臭臭的,我给他整理书包,发现书包里有一包被包裹得非常整齐和认真的包裹,打开一看,是便便。宝宝就急着说:‘这是我的,这是我

  的。’还不让我动。”

  这是家长可以承受的一个极限。对这个孩子来说,他这样做也是对“我的”渴望达到了一种极限。成人已经无法理解“我的”对孩子的重要程度究竟达到了怎样的一种状态。我们无法意识到,当我们已经错过了成长之后,就无法意识到“我的”在人的生命中的重要性,但却惊讶“我”在孩子的成长中的一些奇怪的做法。如果从成人的世界“我的钱”、“我的车”、“我的房子”来理解,就容易些了。“我的”在人类的世界里一直起着特别的意义。

  也可能当成人还处在“我的”演绎中的时候,“我的”就没有那么容易被接纳了。

  宝宝还在感觉着“我的”的奇妙感觉,“我的”在儿童成长的开始就如此重要而被紧紧抓住着。抓住“我的”,意味着宝宝作为一个个体的预产,他要进入人的群体。如果不抓住,就意味着宝宝尚未从浑然一体中正常地、自然地迈出。这是一种进化的本能需要,不抓住,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人从来没有出生过。

  幼儿必然对他的便便有着特别的感觉和感情。就像苍茫中的遥远呼唤和混沌的感觉,这种从自己身上分离出来的东东的神秘的自我、自我的部分的意识,似乎隐隐约约显现出了那些高等族类乃至脊椎级生命的本能而原始的意识。便便的实在性使那种感受隐去,携他走进现实。那是我的,那就是我。那是我的一部分,依赖于“我”的存在。

  从人类的发展开始,原始状态下,浑浑噩噩的母亲对婴儿的感觉也是如此。母亲认为婴儿是从自己的身体里出来的,因此婴儿是“我的”。原始人对与自己身体相关联的人也有特别的感情和意识,例如生他们的父母和他们所生的子女。这是原始人的意识和感情。混沌状态下,动物对他的婴儿也会存在“意识”。实际这种意识状态,就是现在也在很多母亲的意识中存在。很多妈妈常常无意识地说:“你是我拉出来的。”实际把这句话转化之后,是指“你是我的”。这是一种我们保留下来的最原始的意识。直到“我的”婴儿拥有了自我的时候,这种意识才强行从母亲那里分离开,并得到进化。我们逐渐从各种“你是我的”的古老意识中摆脱出来。今天,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你是我的”的感觉和意识在渐渐淡去,我们逐渐认识到孩子是自然之手托付给我们的,儿童虽然由妈妈和成人来照顾,但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生命,他的生命属于他自己,而不是养育者占有的私有财产。当有了精神之后,这种意识就会从掌控、占有成长为人类特有的爱。

  婴儿的成长历程,似乎涵盖了人类的整体进化过程。

  苗苗2岁半。有一天,她刚走出教室2米远,园长也跟着出来了,这时苗苗放了个P,园长又向前走了两步。突然,苗苗急停,转身认真并郑重其事地对园长说:“是我放的P,不是你的P。”园长忙肯定地说:“是的,是你放的P!不是我的P!”苗苗这才放心地转身向前走。

  对于人的生命本身来说,自我意识是自然的密码设定。在人类2岁的时候,从宏大的共同的意识中,“自我”开始不可遏制地从意识之河中显现了出来,自我就像从意识的海洋中“自己”显现了出来,但并未从意识的海洋中完全走上来,并未完全地离开意识的海洋。

  早先,出现的意识觉知是“我的”,“我的”只不过是“自我”走出意识海洋的前奏和预热。

  有了对我身上分离出的“我的”东西的触动的开始,就发展出了“我的”私有财产。这个感觉后来一步步拓展,“我的”将出现新蕴含,从“己出”走到“他造”。

  摘自《完整的成长》自我创造的历程——自我的萌芽:我的便便是我的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