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案例提倡“科学母爱”

2007-10-14 17:28:32出处:互联网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提倡“科学母爱”

  针对中国母亲教育的现状,全国妇联儿童部、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等单位曾联合开展过一项调查,结果发现,中国青少年对妈妈的不满,主要集中在“妈妈每天都唠叨个没完”、“妈妈太强调我的学习成绩”、“当我给同学和朋友打电话时,妈妈非要坐在旁边听”等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上。超过9成的孩子经常对妈妈说的一句话则是———“妈,您少说两句行吗?”

  妈妈对孩子的爱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发挥不当,就很有可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很多母亲教育的提倡者们都提出了“科学母爱”的概念和相关案例,希望母亲们通过学习,让母爱变得更纯粹,更有效,更和谐。

  为什么妈妈就一定得“唠唠叨叨”

  案例:

  在黑龙江省五常市的“母亲教育协会”,成员马志云曾做过一次“公开检讨”,因为同仁们帮她制定的计划被她执行得一塌糊涂。原来,马志云怕上小学的女儿迟到,每天早上都要不停地喊“起床”,却总是事倍功半。为此,小组例会帮她制定了一个改进方案,要求她第一周每天最多喊五次,即便是迟到,也任由女儿自己去承受;第二周则减少到三次;以后逐渐减少,最终实现孩子自我管理,自己按点起床。但一周过去了,马志云依然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催促女儿,女儿赖床的习惯也依然没有改进。身心俱疲的马志云发现,教育孩子也需要母亲不断地学习、反省。

  解读:

  爱唠叨似乎是大多数妈妈的通病,央视的《实话实说》甚至专门做过一期“爱唠叨的妈妈”。妈妈们给出的道理是:我是因为爱你才唠叨你的,如果我不爱你,我才懒得管你呢!可惜这种特别的“关爱”并不被孩子们认可,这非但降低了妈妈们的“权威性”———在很多家庭里,爸爸可以令行禁止,妈妈说上十次也没用,还可能会激发他们的抵触情绪:你越唠叨我注意这个注意那个,我就偏按照跟你相反的干!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妈妈的唠叨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就是可以省略的唠叨,比如“吃饭之前要洗手”、“出门走路要当心”、“作业做完了再玩”。试想,难道妈妈不知道,即使她不说,孩子就不知道饭前洗手、过马路当心这些事情吗?当然不是。因为大多数家庭都是由妈妈来照顾孩子的日常起居,所以她们形成了凡事过问的习惯。其实对这样的唠叨,专家们的建议是请孩子“把事情做在妈妈前头”,比如你妈妈刚开始摆碗筷,你就赶紧洗手,并且主动向妈妈强调“我已经洗过手啦”,这样重复十次以上,妈妈开始嫌弃你唠叨的时候,就不会拿这个问题来唠叨你了。

  第二种是有用但可以改进的唠叨,比如早上叫孩子起床。孩子肯定知道不按时起床会迟到,但妈妈反复的叫醒服务已经让她养成了依赖心理。很多妈妈喜欢提前一刻钟或者十分钟就叫醒孩子,孩子心想反正时间还不到呢,就继续睡,结果到了点还不起来。“母亲教育协会”给马志云的建议显然是很符合“科学母爱”精神的,妈妈应该准点叫醒孩子,并且以“过时不候、后果自负”的态度,每天只叫一两次即可。即使孩子迟到一两次也没有关系,老师的批评肯定会让她自觉吸取教训,下次不需要妈妈喊第二次就乖乖起床了。

  再提醒一下,妈妈唠叨你,确实是出于爱你;你如果一切都做得很好,她的唠叨也会随之减少。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