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好奇与兴趣从何体现

2010-02-08 18:16:13出处:PCbaby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特别需要提醒父母的是:

  在培育过程请注意,

  1.图案或者说这些抽象符号“像”什么,一定要遵从孩子的意愿;通常父母喜欢把数字“2”比作“鸭子”。试问,现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有几个见过鸭子,既然没有见过,如何会联想到“2”与“鸭子”的关系呢?好奇与兴趣从何体现呢?

  2.图案或者说这些抽象符号的选择,也就是对抽象标识的直观表现的喜好,也一定要遵从孩子的意愿;

  由于人类受思维惯性的影响,最初会对“知识”的直观表现充满好奇,并会主动尝试对其最初的理解,如若父母在此时对其好奇报以漠视态度,那么就会导致孩子因对抽象标识的不理解而无法产生兴趣,最后把一开始充满好奇的直观表现和抽象标示一起捆绑丢进了垃圾堆,这也就是绝大多数孩子在受到不合理培育后,无法对学习成生兴趣,甚至厌弃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还要为父母介绍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独采兴趣源”,何谓“独采兴趣源”呢?

  载体培育认为

  关键词:“独采兴趣源”

  何谓“独采兴趣源”呢?我们说,虽然孩子会因为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发展的需要,对所生存的信息环境中的信息存在着普遍的好奇,但是因为成长的被动性和所好奇的事物能否被理解等等诸多原因,而导致在相对的时间段内,最终能被孩子逐步转化为具有强烈好奇和兴趣的信息,只能是所有信息中某一类的信息。

  面对这类信息,孩子会以最积极的方式进行采集和收集,因此,我们就把孩子最感兴趣的这类信息,称为孩子的“独采兴趣源”。例如:一个孩子特别喜欢汽车。那么,在这个相对时间段内,汽车就是孩子的“独采兴趣源”

  了解“独采兴趣源”“3+3+3+1”公式

  从普遍意义上讲,所有信息中的任何一类信息,都不会成为所有孩子普遍的“独采兴趣源”,都是具有相对性的。因为“独采兴趣源”是依据每个孩子成长所依赖的客观信息环境所决定的。

  这就是说,无论哪一类信息(汽车、恐龙等等),能够把它们视作“独采兴趣源”的孩子在所有的孩子中所占到的比例最大只能占到30%,这个规律不仅是针对孩子而言的,是整个人类生存社会在“独采兴趣源”这个方面所共有的规律。在这里,我们以这个公式“3+3+3+1”予以具体说明。

  试验:我们抽样选出100名5岁左右儿童,分别对一种食物的喜好进行调查,其调查结果如下:

  30%左右孩子是非常喜欢这种食物;

  还有30%左右的孩子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不喜欢,提供了可以吃,不提供也不会主动要求;

  另外30%左右的孩子不喜欢这种食物,拒绝食用;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