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的孩子更健康——中医儿科专家解读育儿保健》儿童喂养

2016-05-17 16:19:38出处:其他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在小儿喂养方面,古人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古籍中提到的哺育原则与现代研究不谋而合,可见古人对小儿喂养已有了充分认识。古人总结了母乳喂养的方法,认为乳儿的饥饱全由乳母掌握,乳母必须细心观察孩子的情况,判断是否哺乳。母乳喂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乳母的身体必须健康,《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了“慎择乳母”的概念,认为乳母的疾病会影响乳儿。其次要做到“乳贵有时”,哺乳没有计划、随时哺乳是不正确的。另外,哺乳的量也必须恰当。乳量的多少,不同孩子有不同的需求,妈妈要根据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灵活变动,但总体而言不宜哺乳过多。古人强调“乳勿过量,宁饥勿饱”,哺乳过多会使乳儿伤于乳食,造成各种疾病。乳母还需注意自己哺乳时的状态,《备急千金要方》里还提到:乳母发怒后给婴儿哺乳,使婴儿易受惊恐,发生气疝病,还会使婴儿发生哮喘和癫狂一类疾患。如果醉酒以后哺乳,会使婴儿身体发热,腹部胀满。

  古人认为小儿母乳喂养期间辅食添加的时间要适宜,“小儿四五个月,只与乳吃”。6个月后添加辅食也要恰当,认为“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则多病”,提出“食贵有节”、“吃七分饱”等观点,认为过饱会伤胃气,使乳食积滞。全国名老中医董廷瑶曾在1930 年的《健康报》第五卷中发表了关于母乳喂养的12 种方法,后来又针对吃母乳腹泻的患儿提出“脚气型泄泻”的概念,即一种因母乳喂养导致的婴儿泄泻。“脚气型泄泻”见于1 岁以下的婴儿,其特点为:

  ①出生后不久即有腹泻,色青,夹有奶块,大便次数多,经久不愈。②小便正常,饮食尚可,没有脱水表现,但孩子面色较白,精神差,或是烦躁不安,甚至抽搐。

  ③普通的中西医治疗都没有明显效果,孩子腹泻的症状反复不止。④如果停止母乳喂养,往往腹泻会停止,如果恢复哺乳,腹泻又会再次出现。董老认为这类患儿的母亲乳汁中含有湿气,经哺乳将湿气不断传给婴儿,导致腹泻不止。这类患儿的母亲也有两个特点:①膝反射(用叩诊锤敲击膝盖时可以看到小腿反射性抬起)迟钝。②生化检查显示维生素B1 缺乏或减低。如果孩子在1 岁以内,母乳喂养,有反复出现腹泻,就要考虑是不是这种原因导致的腹泻。一旦明确要立即停止母乳喂养,并配合中药温运脾胃治疗。

  (二)现代对母乳喂养的认识

  母乳喂养是婴儿最常见的哺乳方式,也是对婴儿健康发育最为有利的哺乳方式。母乳喂养的优点不胜枚举:①母乳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蛋白质、脂肪、糖三大营养素比例适当,最适合6 个月以下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②母乳中矿物质含量低,对胃酸的中和作用弱,有利于消化吸收并保护肾功能。

  ③母乳中富含分泌型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双歧因子、溶菌酶等免疫因子,可以预防婴儿肠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④母乳还可以减少婴儿猝死症的发生、减少儿童期肥胖、减少罹患过敏性疾病的概率。

  ⑤母乳还含有促进大脑发育的牛磺酸、促进组织发育的核苷酸、增强视力的DHA。

  ⑥母乳喂养还可以促进母子感情,有利于婴儿的健康成长。

  ⑦哺乳可以刺激母亲的子宫收缩,促进妈妈早日康复。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建议,在婴儿出生的头一个小时里就可以开始母乳喂养,6个月内的婴儿都应尽量做到纯母乳喂养,其后以持续母乳喂养并适当添加辅食的方式进行喂养,直至2 岁或更长。产后妈妈分娩后1 ~ 5 日的乳汁为初乳,第6 ~ 10 日的乳汁为过渡乳,11日后的乳汁为成熟乳。产后1 ~ 2 日,产妇挤压乳房时有浑浊、淡黄色的液体流出,到产后3 ~ 4 日乳汁转为较稠的清白色乳汁。不少妈妈以为初乳颜色发黄清稀,不像乳汁,也不干净,是“陈奶”或“没营养”而挤掉不用,这非常可惜。初乳营养丰富,其蛋白质含量比过渡乳和成熟乳都要高,而且非常容易被消化吸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一些能提高免疫力的蛋白)含量比成熟乳高出5 ~ 6 倍,可使新生儿的消化道和呼吸道黏膜免受大肠杆菌、沙门菌、呼吸道病毒等的侵袭。所以妈妈一定不要浪费初乳。

  (三)母乳喂养的正确方法

  1. 哺乳应在清洁安静的环境中进行。

  2. 哺喂时母亲采取舒适坐位,哺乳一侧脚稍垫高,让婴儿头枕母亲臂弯,全身侧向母胸,头略高,脚稍低,嘴正对乳头。当婴儿被母亲抱起、保持同一姿势时,只要闻到母亲的乳香就会胃口大开,急着用小嘴找寻乳头吸乳。在婴儿张口时,母亲要适时将乳头送入他的嘴里,注意将乳头四周深色的乳晕一起塞进。这样,婴儿闭嘴吸吮时,正好压迫乳晕下盛满乳汁的小囊,将乳汁喷射到婴儿口中并咽下。

  3. 哺完两侧乳房、婴儿停止吸吮时,轻轻用食指按压婴儿紧闭的下唇,使空气进入口腔,消除负压。再轻柔地将乳头移出,避免在强负压情况下强行将乳头拉出,使乳头破损。

  4. 整个哺乳过程尽量保持婴儿清醒,哺乳后将婴儿抱直,头依母肩,面向母亲,轻拍其背部,将哺乳时吸入胃内的空气排出。然后,将婴儿头略垫高,右侧卧于床上,切忌翻动,不要摇晃,以免发生溢奶。

  5. 哺乳时要注意婴儿的各种变化,了解他们的饥饿情况、吸乳速度、吸乳量的多少、情绪反应、吸吮强度、吞咽节律及吐奶情况。乳母应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采取合适的方法应对。

  返回目录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