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尔斯亲密育儿全书》心理解读:隔代教育下的心理问题

2015-11-02 18:15:27出处:中国铁道出版社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隔代教育下的心理问题

  心灵导师:金颖(知名心理专家、心理作家)

  孩子属于未来,不能用过去观来教导

  隔代教育在中国是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要说这个现象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孩子属于未来,但我们却都还在用过去观来教导他们。其实,这个不仅仅是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们的问题,也是现在很多亲自在教育孩子的爸爸妈妈们的问题。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成长经历深刻地影响每个人的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又影响着我们教育下一代的观念和方法。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祖辈们从自己的父母那里沿袭下来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放在今天其实有不少是落伍和错误的。

  电视剧《虎妈猫爸》里的茜茜家就是隔代教育的典型代表,爷爷奶奶完全属于惯养派,他们让孩子生活在童话世界和成人的包办代替里。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看似很幸福,但这种幸福是致命的和具有破坏性的,让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受不起人生的风吹雨打。过分溺爱实际上压抑了孩子的潜力、毁坏了孩子的自主创造、剥夺了孩子去体验生命的权利,同时还会误导孩子对爱的认识和理解,形成自我认识的偏差。所以,茜茜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很娇气和自我,遇到问题和困难就找奶奶,缺乏与人和谐相处的情商而找不到玩伴。而外公却是苛严派,用极其传统而保守的严厉管教来对待孩子,为了让孩子继续跑步竟然使用皮带捆绑法,把茜茜和自己绑在一起;因为茜茜和猫玩而不听话,竟然逼迫孩子吃“猫食”等。所以,导致茜茜见到外公就害怕得尖叫和躲藏,一度抑郁和自闭。这类祖辈坚持着一些落伍的教育观念,比如“慈母出败儿”“棍棒底下出孝子”等,所以,大多数都会采用严厉的批评和责罚来教育孩子。就像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因为父母离异,孩子长期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其实孩子个性很乖巧,但总会有缺点和不足,每天都要被爷爷数落和批评半天。即便是考了个好成绩或者当上副班长,爷爷却说这些都是运气或是同学不够强,不是孩子的实力。这个孩子长期咬指甲,自己也知道这个习惯不好,父母和爷爷奶奶也都想尽办法教育和疏导都没有效果,孩子总是忍不住。其实不是孩子喜欢咬指甲,也不是孩子管不住自己,而是长期被破坏性批评和严厉管教的焦虑不安需要找个方式呈现。

  隔代教育还有一派属于紧张派,祖辈们对于孩子采取全面监控和指使,无论是孩子的安全还是做事,都被严严密密地管控在眼皮底下。在这种方式教养下长大的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和对自己与他人的信任,而且易紧张和焦虑。很显然,这些祖辈的教育方式都有明显的误区,他们都在用过去的方法教导着孩子的未来,容易导致孩子不完善的人格特性。孩子是属于未来的,不能用过去观来教导。如果我们不能用发展和前瞻性的观点与方法来陪伴孩子去找到立足于未来的、属于自己的力量,所有的教育都可能是一种无形的伤害和断送。

  隔代教育的矛盾会形成孩子的心灵分裂

  另外,除了落伍的教育观之外,两代人之间不一致的教育观和方法导致的冲突和矛盾是隔代教育另外一个比较严重的隐患。这就是为什么电视剧《虎妈猫爸》里,茜茜的妈妈毕胜男和茜茜奶奶都非常疼爱孩子,却一直不断地发生矛盾和冲突的原因。实际上受到这个矛盾伤害的不仅仅是有差异性的成人,还有孩子。

  如果一个家庭无法协调好两代人之间的教育观和方法,看似发生在成人之间的战场和弥漫在家庭里的火药味,会在孩子的内心形成分裂。每个孩子都特别敏感,而且都非常聪明,甚至是“狡猾”的,他们在“趋利避害”的本能下“见风使舵”,会选择亲近那个可以庇护他们躲避压力和及时享乐的教育者。但他们也心知肚明地意识到,“战争”是因为自己而引发的,所以,一份内疚和自责会深深地植入到孩子的潜意识里。同时,因为在孩子心里的权威们不同方向和方式的引领,会让孩子稚嫩的心灵找不到正确的答案,一份分裂性也会同时保存下来。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长大后往往缺乏自己真正的主见,遇事会容易举棋不定,并且逃避承担责任。

  缺失父母的爱而形成的心灵黑洞,才是真正最可怕的隐患

  但以上这些都还不是隔代教育最大的隐患,这些隐患很容易被人察觉和了解。我个人认为,隔代教育真正的隐患在于:爸妈在孩子最重要的成长阶段缺席,会在孩子心灵深处埋下一个非常难以填满的黑洞。其实这个是大家容易忽略的问题,特别对于那些完全托管的爸爸妈妈们,就更加不会留意到这个问题。

  在中国,有太多被托管的孩子了。

  比如那些长年累月在外打工而无法回家的人们,在这些留守孩子的心里,爱和父母的责任、赚钱、付出、牺牲画上了等号,也和长期的孤独与失落画上了等号,他们对于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人(爸爸妈妈)的拥抱、陪伴、亲吻是陌生的和被隔离的。2015年5月4号,四川12岁留守女童给81岁的奶奶下毒后服毒自杀,结果抢救无效身亡。这个女童很内向,平时都不怎么说话,对于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也没有留下任何信息,只把一个很大的生死之谜给了自己的父母和社会去猜测。无论这个女童选择自杀的原因是什么,她都应该有着其他自杀者同样的一个心理,那就是没有真正感受到被爱和被关怀,他们对生活和未来是绝望的,他们感受不到自己的力量和被支持。一个生活在爱和关怀下的人,是不可能选择用放弃生命的方式来面对痛苦和逃避现实的。而且这些留守儿童,即便祖辈们也花费了很多的心血和精力去抚养他们,但爷爷奶奶再多的爱都无法填满孩子的心灵,因为他们需要的是无法取代的父爱母爱。

  还有那些拼命赚钱想要为孩子创造富足生活条件的双职工父母们,不是像茜茜父母那样,在努力打拼时把孩子交给了长辈,就是起早摸黑,和孩子在一起相处的时间也少之又少,陪同孩子玩耍和写作业,照顾孩子生活的都是祖辈。这些孩子们,一方面,他们会把父母的劳累和压力背负在心里,认为都是因为自己才导致爸妈的辛苦。另外一方面,他们很可能不是创造各种问题来吸引父母的关注,就是努力用证明自己来获得爸妈的认可。特别是有很多家长还常常对孩子唠叨,把自己如何为了这个家而辛苦当成管教、督促孩子的杀手锏。他们以为这个会激发孩子的动力,会让孩子更加听话懂事,却不知道这样的举动其实是在利用内疚和罪恶感来驱使孩子,让孩子无意识中形成“我不够好,我拖累了我最爱的人”的信念,于是孩子的种种努力和好的表现,都只不过是在完成潜意识里的一种“还债”和“补偿”。我遇见到过非常多个案,他们很多内心的痛苦都源自父母忙于工作或者要孕育二胎,而把自己丢在爷爷奶奶家的童年经历,一种很强的被遗弃感阻碍着他们去享受自己的人生和创造财富,他们的潜意识里还有着“我是多余的、我不被爱、我不重要”等信念,这些信念导致他们不断地证明着自己的重要性,用各种的努力和成就,包括财富和地位来博得父母的欢心和认可,可是也正因为这些信念导致他们根本无法享受自己努力的成果,无法有真正的满足和喜悦感。

  还有那些因为离异而无法亲自养育孩子而留给了祖辈的单亲家庭,这些孩子内心的罪恶感就更加严重了。除了很强的被遗弃感之外,他们还非常可能把父母的离异认定是自己导致的,把父母的无能为力认为是“因为自己不够好,爸爸妈妈才不要和不管自己的”。这些潜意识的信念,不仅仅导致这些孩子无法真正的快乐,同时对自己所创造的一切都有着“破坏性”的意识动力。因为一个认为自己是不被爱的人,是很难拥有成就、地位、财富、健康和幸福的。这些孩子们通常都会在成长的过程里,为自己创造出很多的问题,有时候甚至是毁掉自己取得的成就和财富,或者是创造不幸福的婚姻,来证明“自己是不被爱的”这个信念。

  孩子因缺失父母的爱和陪伴而形成心灵黑洞,才是隔代教育真正最可怕的隐患。

  父母的爱才是孩子成长的真正养分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无论你和孩子是否相隔千里,无论你多么忙碌,无论你自己生活压力多么大,无论你是否感受到被爱,都请承担起教养和陪伴孩子的基本责任——让你的爱成为孩子成长的真正养分。因为十月怀胎的亲密联结和遗传DNA等都让我们的孩子从生命孕育开始就和你有了再也无法割裂的一份需求和关联,我自己非常喜欢的说法是:这个孩子之所以选择你作为父母,是你们很早之前就在灵魂上有了一个美好的约定,要在此生彼此相伴来完成某些爱的功课。

  所以,对于那些长年累月在外地打拼的父母,做不到把孩子带在身边的话,至少要常常和孩子电话或者视频,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还有心情。当然,这会有一些费用产生,但现在是网络发达的时代,有不少地方可以免费上网,微信语音和视频就可以完全发挥它的优势了。对于那些早出晚归的双职工的父母,尽可能调整好自己的工作时间和状态,让自己多些时间去陪伴孩子。有一部非常棒的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2》,影片中孩子卖掉自己心爱的卡片,甚至偷钱,为的就是买爸爸可以去学校参加自己节目演出的时间。爸爸因为爱而不回家,孩子因为爱而去偷钱,大家都在用正确的理由做着错误的事情。如果你真的爱孩子,就不能再以爱的名义去赚钱和忙碌,而让孩子感受不到真正的爱。当然,不少父母会说,社会竞争和压力那么大,自己也是迫不得已啊,也是为孩子为这个家啊。但我还是要建议,如果忙,当然可以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是保姆帮忙照顾孩子,但无论多忙,都要尽可能每天安排出一个专门的亲子时间,给孩子大量的注视、拥抱、亲吻和陪伴。如果每天做不到,那就每周抽出1-2天的亲子专属时间吧。而且要特别提醒的是,这个亲子时间不是你的人在孩子的身边就好,最最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爱都要百分百关注在孩子的身上。

  分享一个我的心灵教练王婷莹老师和她一岁多小儿子之间发生的真实故事。王老师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身体力行的、教自己做的和做自己说的、超级卓越的心灵导师,所以,她总是非常耐心、细腻和温暖地对待自己身边的每个人。有一天,当她回家后,小儿子特别开心地说:“妈妈,你回来啦!”王老师甜蜜地、充满着爱地回答孩子说:“是的,宝贝,妈妈回来了!”但有意思的是,这个孩子一会儿跑过来又跑过来,不停地重复对妈妈说同样一句话:“妈妈,你回来啦!”王老师一直都很温柔而耐心地回答着同样的话:“是的,宝贝,妈妈回来了!”但直到晚饭后,当小儿子再次跑到她面前说:“妈妈,你回来啦!”王老师才意识到为什么儿子不停地问这句话,她两眼湿润着把孩子深深地抱进怀里,对儿子说:“宝贝,妈妈现在回来了!”而从那之后,小儿子就不再问她同样的问题了,因为他从妈妈的目光和拥抱里真正感受到“妈妈和自己在一起,妈妈回来了”。现在很多的家长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往往“人在曹营心在汉”,还在想着没有完成的工作、即将开始的项目、拖欠的债款、待付的账单、前几天没有处理好的矛盾、回家前遇到的不开心或者是某个未尽事宜等。所以,其实这些家长根本就还没有回家,但父母的不专注和分心,我们聪明的孩子们其实都是会感受到的,只不过,不一定有孩子可以像王老师的儿子那样表达出来,而且即便是孩子可能表达和提醒了,爸爸妈妈们还以为是孩子在闹着玩、在练习说话或者在调皮捣蛋呢。另外,也有很多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时候是非常用心的,但用心用错了地方,因为他们把自己的注意力和关注点都放在孩子不够好的、没有做到的地方,让本来应该是被爱、拥抱、鼓励、交流、玩乐的亲子时光变成了可怕的批斗和纠错大会。

  有些家长平时忙,唯一可以和孩子说话的就是吃晚饭的时候,但那些本来是可以滋养孩子身体的食物也因为在父母的要求和指正下,变得没有那么有滋味了。所以,工作忙碌的家长们,一定要在踏进家门的那刻起,就把所有的工作和烦忧暂时关在家门外,在第二天上班时出门再重新带在身上,或者在陪伴完孩子之后,再重新开门拿起来。让自己可以真正和孩子之间创造出一种全然的、百分百的、爱的陪伴氛围,如果你可以做到,其实不需要太多时间,哪怕短短的五到十分钟,你的眼里和心里就只有你最珍贵的宝贝,也足够滋养孩子了。

  其实,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借着和孩子相处来练就自己专注和全然在当下的本领,不但可以在亲子教育上大获成功,而且还可以在人际关系、财富创造、成就突破上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在这里我不仅仅是给予你这么和孩子相处的动力,最重要的也是把创造的秘密揭示给你。所有的创造都和百分百专注有关,你试想一下,如果你在每时每刻,都可以把在你面对的那个人,视为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人,而百分百地、全然专注地和这个人在一起,会产生什么样的效应?相信在如此忙碌的时代,这份“我的眼中和心中只有你”的能量会让对方很容易接受你的人和你的观点、建议、推荐,而让你轻易地收获爱情、情感、机会、订单。其次,还要记得,当和孩子相处时,不要把注意力都放在孩子不足的地方,因为你的聚焦不但会强化孩子的问题,还会让孩子学会用创造问题来吸引父母的关注。不是孩子喜欢这种方式,没有任何人愿意做个没有用、常常犯错的笨小孩。但谁让我们的父母总是在孩子出现问题、表现不好时才会关注一下孩子呢,即便那个关注不是孩子要的批评,但也好过没有关注啊!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常常生病,或者总有些不好的习惯,而你怎么教育都教育不好,很可能都是你的孩子在呼求爱和关注。当你意识到这点时,你要做的就是打破孩子这个错误认识和关联,在孩子有状况时,强忍着不去干扰、纠正与关注,当做什么也没有发生。而当孩子一旦有了积极、正向、好的表现时,即刻看着孩子的眼睛,给孩子发自内心的微笑、欣赏、赞美、拥抱、鼓励,以此来激发和强化孩子形成吸引注意力的新方式和新关联。孩子生病时,除了给予耐心和温柔的呵护之外,可以在孩子不生病的时候给予更多的关注,避免孩子用生病来换取父母和平时不一样的对待方式。当然,我知道,要不去纠正孩子的问题,这对很多家长实在太难了,因为现在很多的家长并不信任自己的孩子,而且在家庭教育上有着很多的误区。我们认为孩子都是被教出来的,忽略了爱、陪伴、接纳和欣赏的力量,也忽略了孩子的潜能和内在真正的力量。不管怎么样,如果当你对于孩子的一些改不掉的坏习惯,可以试着咬牙坚持着用用这个积极关注法,也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至于那些离异家庭的爸妈,隔代教育引发的问题就比其他家庭还要严重,因此要更加关注孩子被爱的需要,给与正确的关注和教育。如果带着孩子的一方,没有能力亲自独自抚养,而要交给祖辈,那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或者给予孩子的关注和爱也是一定要尽可能多一些的。因为破裂家庭带给孩子其中一个很大的心灵阴影就是“自己不被爱”,他们面对的压力与问题也会比正常家庭里的孩子多。不过,这样的家庭更加要留意的是父母因为失败婚姻而导致的受害者情结带给孩子的二次伤害。也就是说,其中一方因为失败婚姻而产生心碎和痛苦,甚至是怨恨,而把这份心碎有意无意地转嫁到孩子身上。就像我曾经遇到的一个女孩,爸妈离婚后爸爸又重新组建了家庭,她就一直活在妈妈的眼泪和抱怨里。她妈妈最常说的话就是:“你爸爸不是个东西,男人是最不值得信任的……”,而且绝对不允许她去见自己的爸爸,也不让她多接触异性。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这个女孩怎么可能有和异性交往的能力,更不要说会相信男人和婚姻了,更重要的是那种“有爸爸,却不能够去爱和亲近”和“一边承担着妈妈的痛一边必须否定爸爸”的纠结更是深深地影响其一生。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离婚是一度伤害,而被迫跟着祖辈去生活很可能造成二度伤害,父母双方的怨恨就是三度伤害。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没有任何人会在结婚前就准备好要离婚的,之所以走到大家都无法回头的地步,不是因为彼此不够好,而是因为缺乏相处的能力。无论你在婚姻里和离婚后感受到的是什么,无论你对于另外一半的认定是什么,都一定要认识到:失败婚姻的受害者不仅仅是自己,还有无辜的孩子。而这份受害,除了我们表面看到的破碎家庭带来的不完整感下的无助、失落等,还有孩子会无意识地把这份失败和分离的痛苦深深地吸收进自己的潜意识,而且会认定是“自己不够好,是自己拖累了父母,是自己无能而无法挽救父母的婚姻……”进而形成“我不值得被爱,我不值得拥有幸福……”等信念体系。所以,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离婚是爸爸妈妈的选择,和孩子没有关系,并且爸爸妈妈是深深爱着宝贝的。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避免在孩子面前抱怨、投诉或者谩骂对方。无论另外一方做了多么不合乎情理和让人伤痛的事情、或者有多么大的缺点与不足,Ta都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最重要的亲人,而且是唯一的。所以,在孩子面前的那些抱怨只会加重自己的受害情绪和严重地造成孩子心灵的分裂。没有任何人愿意承认自己的爸爸或者妈妈是坏人,没有人能够接受自己的爸爸或者妈妈不够爱自己,但一旦爸妈有一方常常暗示,甚至明确地表达出这些定论时,孩子的痛苦是难以想象的。有时候,孩子完全“认同”了或者是出于同情、内疚等而接受了“爸爸或者妈妈是坏人”的信念,但其本能的对于爸爸或者妈妈的爱与需求和现实中的情感压抑与亲情否定之间的纠结,会深刻地扭曲孩子对于爱和自我的认识与信念。同时,这样的生活模式会让孩子无法真正地快乐和享受生活,因为当自己的父母不快乐,甚至是深陷在痛苦里时,孩子会在潜意识里认定自己的快乐是对父母的背叛,他们用下意识地去选择不幸的或者艰难的人生道路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忠诚与爱,同时也验证“我不值得被爱,不值得拥有幸福”的信念。所以,如果无法给予孩子一个完整的家,那就争取给予孩子完整的爱和心灵吧,不要把自己的痛苦转嫁到孩子的心灵深处,而扼杀了孩子未来的幸福和快乐。

  我记得自己在吉林卫视录制节目时,就遇到过一个在单亲家庭里长大的孩子,身患癌症的她也独自一人带着自己的孩子。我最欣赏她描述的妈妈,那是一个绝对有智慧的母亲,虽然独自一人带孩子的压力非常巨大,但她妈妈从来没有抱怨过生活和孩子爸爸,相反,常常在孩子面前欣赏和夸奖爸爸。而且常常会拥抱她,不断地告诉她:离婚是爸爸妈妈因为彼此不适合的一个选择,而她是他们曾经相爱的结晶,是老天给的礼物和珍宝。所以,同样是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她,非常的阳光、可爱、单纯和善良,时刻都保持着微笑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即便后来她也离婚独自带着孩子,即便她后来还要一边和癌症作斗争,一边养育年幼的孩子,都没有消沉和放弃过。她甚至还更加精彩地去生活,去参加《超级演说家》的节目,去参与更多的公益活动和积极治疗。我想,她之所以可以做到一般人做不到的事,一切都源自她的妈妈给了她一份完整的爱和一个完整的爸爸形象,这位妈妈的这种智慧是需要很多离异的父母一起学习的。

  把你的爱从名词变为动词

  对于很多父母,特别是中国的父母的,爱其实是放在嘴上的一个名词和放在心里的一种概念。当然也会有不少人说,我很爱孩子啊,我努力工作和拼命赚钱还不都是为了孩子。但尽管你说得再好,想得再美,甚至做得再多,没有让孩子感受到和触碰到的爱,都不是真正的爱。无论你把孩子交给你怎么信得过的亲人,他们甚至可能比你自己亲自教育还有优势,但一定要知道:任何其他人的爱都无法替代与弥补父母的爱。所以,把你的爱从名词变为动词吧。在这点上,我们不妨学习下西方国家的父母。我们常常可以在西方的各种电影上看到这样的画面:老爸在忙碌的工作后回到家,他在家门口深吸了一口气,把刚刚遇到的烦心事情全部放在了门外,一进家门,他就大声地说:我回来了,请各位自控一下,不要来亲吻和拥抱我。而后一个孩子就欢呼甚至是尖叫着奔跑出来扑进他的怀里,他和孩子亲热完,就是去拥抱和亲吻正在厨房做饭的妻子,最后转身到另外一个孩子的房间继续表达他的爱。每当我看到这样的画面都深深地被这份天伦之乐的爱和欢乐所感动,所以,中国的爸爸妈妈们,也可以试着把爱变成一个让家庭充满欢乐温馨气氛的动词,把你心中的爱用具体的行为和表达展现出来。孩子当然需要有很好的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但真正可以让他们发自内心欢喜和满足的是爸爸妈妈的拥抱、陪伴和微笑。

  育儿没有标准答案,改变不了就学会接受

  当然,隔代教育也不是完全一点益处都没有的,对于外出打工、忙碌的双职工和不完整的家庭,是很好的补充,总比交给保姆或者是其他人好。但一定要切记,祖辈们只是帮手,教养的真正主角应该是爸妈。孩子需要的是自己父母的爱,这份爱是其他爱和亲情都无法代替的。同时,在隔代教育上的差异化和矛盾,一定要先在成人之间想办法解决,比如在孩子还没有出生前就做好内部沟通和协商,开个家庭会议来一起商讨“什么是教养孩子的好方法”,并且争取达成共识。当然了,如果遇到没有文化水平或者极其固执的祖辈,就会非常考验做爸爸妈妈们的智商、情商和沟通协调能力。但无论如何,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美好未来,这样的努力和磨炼还是非常必要和值得的。

  心灵问诊:

  如果你选择把孩子交给父母教育,不妨问问自己:我准备何时让自己真正长大,而愿意承担起自己生命中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这个问题不是要指责你,让你觉得自己不够好,我们很多父母都是在还没有准备好做父母时就做了父母的,这种“无证上岗”的现象在全世界都非常普遍。所以,作为现代人,光面对自己生存上的各种挑战就很不容易了,不要说再分出精力和时间来应对孩子。可是,如果你始终不愿意承担起自己无法回避的这个责任,那对于孩子的伤害和影响就会越大,而你的内心就越不安宁。

  心灵解药:

  无论你现在是不是有能力和意愿选择陪伴孩子一起长大,都请记得,每天花三分钟,就每天三分钟的时间,给孩子一个电话或者视频,或者给孩子深深的拥抱与亲吻吧。

返回目录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