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亲的幸福》女儿和她的朋友们

2014-01-24 11:34:43出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荀子说,人不能生而无群。人有社会属性,人人都需要朋友,没有人际交往的人生是孤独的、苍白的。

  孩子与成人一样需要朋友,和伙伴交往是孩子的一种社会性的需要。研究表明,同伴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孩子其他的社会关系所无法取代的。从心理方面讲,和伙伴一起学习、生活、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健全孩子的人格,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群体;从情感发展方面看,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使孩子得到更多的关注、支持和帮助,从而使孩子更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而且有伙伴一起玩耍,会帮助孩子学会合作、包容,并能在交往中提高适应他人和社会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拥有朋友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从而远离孤独,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

  总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良师更需要益友,没有伙伴,孤独和不快的情绪会伴随着孩子的生活,对其心理、个性、情感等方面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可是,看看现今的孩子,正深陷“伙伴危机”中,深陷没有朋友的孤独中。造成当今孩子没有伙伴的客观原因,主要是作为独生子女,孩子没有兄弟姐妹,在家里是“小太阳”,形单影只;出了门,又因为高楼林立、各家门扉紧闭鲜于往来而“难觅知音”。

  而让孩子陷入孤独状态的主观原因,则在于我们家长的种种顾虑。第一,孩子每天放学回家有一大堆的作业要完成,即便双休日也要参加各种辅导班。第二,让孩子出去找同伴玩,家长不放心。第三,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虽然没有伙伴,但父母可以陪他玩,况且还有那么多玩具。所以,能在家里开心地玩,就没有必要去找同伴一起玩了。

  为了让女儿拥有和伙伴玩耍的快乐,我通过各种方式、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同伴交往,支持她广交朋友。

  我给孩子大量时间和同伴一起玩耍。依依性格开朗,喜交朋友,这一点极像我。在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只要带她下楼玩,我就有意识地把她往有孩子的地方领,然后看着她很快和别的小孩子打成一片,开心地玩着彼此的玩具,做着各种游戏。

  孩子再大一点,自己就有了找小朋友玩的意识,常常到楼下健身区玩,不一会工夫就和那里的孩子混熟了。

  依依最早懂得“朋友”的含义,是在三岁多的时候。那时候她正在山东龙口上幼儿园。幼儿园里有一个小朋友叫韩子仪,和依依很要好,两个人不仅总在一块玩,而且依依还担负起照顾他的责任。尽管韩子仪是个男孩子,还比依依大半岁,但他没有依依有“闯劲”,对父母的依赖感很强。有一次放学回家,依依竟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只袜子。她妈妈问她,这是哪来的袜子?她说,是她朋友的。坐车的时候掉地上了,她替他收着呢,明天上幼儿园见到他再给他。她妈妈很好奇:“谁是你的朋友呀?”“韩子仪呀!”依依很清晰地说。

  此后,依依的嘴里时常会蹦出“我朋友”这样的词。5岁那年,一天在楼下玩,邻居奶奶问她怎么站在门口不动,她一脸严肃地说:“我在等我朋友。”惹得那个奶奶忍俊不禁。她说,这话从一个5岁孩子嘴里说出来,听着真逗。可依依是郑重的,在她看来,拥有朋友是不分大人小孩的,尽管她是孩子,可她一样拥有朋友。

  我从不反对依依带朋友回家。依依热情好客,总喜欢邀请同学、朋友到家里来玩。很多时候,呼啦啦一下带回五六个小孩子,他们在地上蹦跳,在床上打滚,甚至在家里玩捉迷藏的游戏……翻天覆地闹过一通,等孩子们走了,再看家里: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床上被褥被“蹂躏”得面目全非,柜子里因为捉迷藏时有人藏身于内而同样零乱不堪,给依依买的各种水果早已“洗劫一空”,果皮却从桌面到地上铺摆开来……结果,每次我和妻子带领依依都要收拾上大半天。

  据我所知,很多父母做不到这一点。带那么多孩子回来多闹啊,把家里弄脏了、弄乱了,收拾起来多麻烦啊……可是,和孩子收获的快乐比起来,这些显得多么微不足道啊。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