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给孩子成人般的尊重

2014-01-14 10:46:39出处:其他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我的女儿三岁半了,好像一下子懂了很多事情。能独立地做一些事情,有喜欢在一起玩的小伙伴,每天活在自己的小频道里。可是调皮可爱之余也经常给我和家人出了不少难题。耐下心来讲道理,不听;呵斥更是无济于事,越不让做越是做,经常让我们感觉很抓狂。恰巧在母婴杂志上遇见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它让我了解到孩子的成长差异,和孩子沟通、相处的方法。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的作者是资深心理专家杨谨老师。我曾经在《和自己对话》节目里见过她,为人特别谦和,每次的分析点评都是一语中的,直击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个人非常喜欢她。在这本书里,杨老师把自己与儿子相处时发生的小故事,以及多年来从事心理咨询职业中积累的大量案例,精挑细选罗列出来。每一个案例都非常典型、具有代表性,至少关于早教的纠结、孩子之间的比较、不爱叫人、不收拾玩具、逆反行为等等我是深有体会的,所以建议2~6岁的父母一定抽时间看看。

  看完这本书的最大感触就是: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他需要父母给予他成人般的尊重。这个“尊重”的范围很广,包括孩子的成长差异,他们的思想、情绪和感受。所以,很多时候,父母和孩子交流,要采用成人式的沟通方式。“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正是基于“尊重孩子”这一点而存在的。

  父母蹲下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关心和理解,是父母关注孩子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它提醒父母适时地要做换位思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先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再解决问题。新时代的亲子沟通,就从父母蹲下来的这一刻开始。放下家长权威的架子,从内心深处平视孩子,和孩子做朋友,用爱和尊重作为引导,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正如著名儿童教育专家、芭学园创始人李跃儿说的那样:“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并不是我们做一个蹲下的动作,而是要给他们足够的阳光,只要给他自由,就会健康生长,而每一粒种子都会有自己的方向,让我们一起接受一个与你期待并不一致的孩子,欣赏一个与你的性格并不一样的孩子,爱他,真正的爱他,尊重他自己选择生活的权利,让他们体验童年成长的美丽!”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蹲下来的含义,那么,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就不会局限在形式上的蹲下来,而是去真正尊重孩子、了解孩子。

  当我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再回想之前女儿“制造”的那些令我抓狂的“小事件”,好像都不难理解了。毕竟她不是我的附属品,她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情绪,如果我想进行有效的沟通,就不能用“妈妈”的权威去企图支配和控制她的行为,而应该做到换位思考,体会她的想法和感受。于是我先肯定她的情绪,然后学着书里的技巧慢慢地疏导她,果然,对抗情绪消失了,愿意告诉我她的想法,一个又一个问题解决了,我和女儿的关系似乎比从前更亲密。感谢杨老师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它让我受益良多。

回到目录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