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儿子一起成长2》搬家后,关照好孩子的心

2014-01-06 14:24:19出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我们要认同、理解、接受孩子的情绪,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做父母的不但要关注孩子身体的发育、成长,更要去关注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他的未来生活才会幸福和安宁。

  因为工作原因,我和丈夫经常变换住址。在南方住了两年又到北京,然后又定居济南。儿子今年5岁,这次换地方他好像特别不适应,尤其整天想他在幼儿园里认识的好朋友菲菲。有一天要求我和他上山,我问他:“干嘛去啊?”他说:“我要在山上大喊‘菲菲我想你!’”我说“你再给他打个电话不就行了?”他带着哭腔说:“那不管用,我就是想喊他。”听了他的话我心里酸酸的。请问,经常搬家是不是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怎样疏导孩子的情绪?孩子喜欢安全和熟悉的感觉

  你的儿子是一个内心丰富,很重感情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往往也比较敏感,所以,不断变化的家庭住址以及周围环境、人员的不同,可能会给他带来一种不安定感。他对菲菲小朋友这种很粘连的感情,也是他渴望一份固定、有安全感的友谊的体现。

  你的问题让我想起那部获奖的电视纪录片《小人国》中那个4岁小女孩。这个小女孩新转了幼儿园,新幼儿园里只有一个她熟悉的邻居小男孩,于是,一年四季,不管刮风下雨下雪,只要她到幼儿园看见那个小男孩还没来,她就执着地在院子里等待,直到那个小男孩到来。与其说那个小女孩是在等待邻居小男孩,不如说她是在等待在那个陌生的环境里给她安全和熟悉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让她忘记寒暑,沉迷而执着。我想,她的这种让成年人都很感动的等待和执著,和你的5岁儿子因为想念菲菲而要去山上大喊的举动,同出一理。

  当然,这也属正常。孩子和成人一样,都喜欢一个相对稳定的居住环境,希望周围都是熟悉的人,有知心的朋友,这样内心就不会孤独。所以,如果条件允许,我们还是尽量给孩子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家庭结构和居住环境。但迁移又是现代人最常见的生活方式。为了梦想,我们从一个城市移到另一个城市,甚至从一个国家移到另一个国家。有的把孩子留在自己父母的身边,做“留守儿童”;有的虽然把孩子带在身边,但迁移和与旧环境分离的焦虑,依然会对幼小的孩子产生影响。打好“预防针”,认同孩子的情绪

  既然是现实,我们就得接受,同时要有一些相应的补救措施。比如针对你的情况,你首先得认同儿子的情绪。每次搬迁之前,可以给孩子打打“预防针”:“宝贝儿,因为爸爸妈妈的工作有变动,咱们又得搬家了。我知道你舍不得你的小朋友,会想他们,不过没关系,如果你想他们,妈妈可以陪你回来看他们(如果实在不可能就不要许诺),你也可以经常给他们打电话。还有,到了新的环境里,你还会认识更多的人,他们也会成为你的好朋友。”让孩子在心里有个思想准备。

  当孩子表达他的想念时,妈妈尽量别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内心难受或者内疚的样子,也不用跟孩子辩解理由以减轻自己的内疚,只要表达出你对他的理解就可以了。这时,你可以摸着孩子的头或者把他揽在怀中对他说:“宝贝儿,我知道你心里很难受,很想菲菲,等会儿妈妈和你一起上山,使劲儿喊,让菲菲听见,好吧?”然后,如果时间允许,你就真的带孩子去山上让他喊出来,他需要这种宣泄。

  儿童的心理类型在他能够做出行为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婴儿成长的起点不是在身体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也就是说,我们不要认为一个小孩子就没有丰富强烈的情感,成人所具有的情感和情绪,在一个小小的婴儿身上同样具有。所以,我们要认同、理解、接受孩子的情绪,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先让孩子把内心长时间积聚的一种想念之情宣泄出来,不要让它在心理上成为负性情绪潜伏下来。然后,再多带孩子去认识新的小朋友,多跟新环境里的人接触。

  时间会疗愈一切,可孩子脆弱而丰富的心灵,需要我们做父母的时刻关注,需要做父母的怀着谦虚的耐心,倾听接纳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说出他不会表达或者不敢表达的情绪。比如“我知道你很生气”,“我知道你很难过”,“我了解你现在很害怕”,“我能感觉到你为这件事情很沮丧”,等等,这叫“命名情绪”。要知道很多时候,不是问题在困扰着孩子,而是情绪在困扰着孩子,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抚养者能够了解他的情绪,知道原因所在,就知道怎样处理了。

  我们做父母的要有解密孩子心理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我们能为了爱成为谦虚的学习者,把孩子作为一个有情感的人来尊重。这是我们父母的成长,是和孩子一起的成长。在这种成长中,我们不仅会给孩子阳光般温暖的幸福,也会打捞回我们自己内心久违的童真和单纯。

回到目录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