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孩子的成长》好爸爸有多重要

2013-06-04 10:38:44出处: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这是本父亲写的书。虽然我对母亲们的伟大充满敬意,但要利用这个机会特别讲讲爸爸的重要。

  我在《一岁就上常青藤》中记述育女的经验,说在女儿7岁半前,我每晚都要和她一同躺下,抚摸、按摩着她的背,直至她入睡。这一“保留节目”,没有一日错过。直到女儿11岁半时,我偶尔跳过几天,但大部分时间还是如此。连她自己都知道这样实在太娇惯了。

  女儿跟妈妈亲是天性。有些明明需要找爸爸的事情,也本能地喊“妈咪”。这时做父亲的总难免有点酸溜溜的感觉。但我的“保留节目”当妈的却抢不走。妈妈哄女儿睡觉,很难哄着,经常万般无奈之下把事情再推给我。而女儿一旦看到爸爸到了床前,马上有一种安宁之感,睡意蒙眬,一会儿就进入梦乡。

  更重要的一点:我哄女儿睡觉时,她经常话特别多。父女俩有时干脆讨论起问题来,从音乐、历史、文学,到道德、人生、社会、经济、政治,几乎无所不涉及。我一直称这是“睡前讨论班”。比如货币供应量对物价的影响、政府是否应该在财政困难时大印钞票等等大人的问题,女儿居然也兴致盎然地要和我讨论,有时兴奋得不想睡觉。

  俗话说,孩子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更不用说孩子一生下来就要母乳喂养,和妈妈在身体上几乎都难以分开。20世纪对发展心理学、教育学、儿科医学等影响巨大的依恋理论,主要也是围绕着孩子和母亲的关系展开。养育孩子是母亲的天性,举世皆然。父亲在这方面和母亲竞争,难免要自讨没趣,还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为好。甚至动物世界都是这个规矩。美国虽然经历了女权运动的洗礼,父亲越来越多地操持家务、带孩子,但耶鲁大学的临床心理教授和儿童专家Kyle D.Pruett惊叹,关于父亲在教育孩子中的角色问题,在英文资料中几乎没有像样的专著。

  根据Pruett教授的研究,新生儿六周时就能分辨出父母的声音,八周时就对父母发展出不同的期待。父爱和母爱一样,对孩子的发育都非常重要。比如,那些经常受到父亲照顾(包括换尿布、抱着哄觉、讲故事、读书等等)的孩子,长大后抵御生活压力的能力明显要强一些。他们更自信、更有耐心,功课也好很多。和父亲独处时间长的孩子,探索性的行为和社会技能都更加突出。这在父女关系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心理学家Ellen Bing在20世纪60年代初进行过一项开创性研究,发现父亲小时候给女儿读书,对女儿高中时的语文能力有重大影响,而母亲不管是给儿子还是女儿读书,都没有这么强的影响。另一位学者Norma Radin发现,女儿或儿子的智商,和父亲的关爱程度有正比关系,和父亲的严厉程度则有反比关系。中国那种“严父慈母”的教育方法,似乎有些站不住脚。Henry Biller则揭示出,缺乏父爱的孩子在学习数学时的能力要稍弱。20世纪70年代对MIT(麻省理工学院)一年级女生的研究也证实,父亲和女儿分享在数学和分析性思维上的兴趣,对孩子日后在这些领域的能力和兴趣有着巨大的塑造作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Frank Furstenberg和Kathleen Harris的研究提供了十分具体的数据:那些感觉和父亲亲密的孩子与那些和父亲没有这种亲密感的孩子比起来,上大学或者高中毕业后维持稳定工作的比例要高一倍,进监狱的比例低80%,青春期怀孕的比例低75%,经历多种抑郁症的比例减少一半。

  可见,尽管对父爱、父教的研究还很缺乏,但是父亲对孩子成长发育至关重要的意义已经被许多心理学家所证实。随着西方对这一问题渐渐开始重视,估计更多的研究结果会不断涌现出来。

  那么,父爱、父教和母爱、母教究竟有什么区别呢?理解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扮演好父亲的角色。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