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早教 > 早教资源 > 早教阅读

10种暗示法,好过“打骂”教育

2011-03-03 09:40出处:pcbaby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LIZHUOYIN
导读:德国著名演讲家海因·雷曼迈说过:“用暗示的方式说出严肃的道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容易让人接受。”因此,生活中父母倘若能够给予孩子充分的暗示,那么在他的性格、学习和生活习惯以及意志品质养成方面,就会表现出不可低估的作用。

  《10种暗示法引领孩子进步》试读:

  偶尔让执拗的孩子体验“撞南墙”的滋味

  “我凭什么不能拿这个东西?!我偏拿!”

  “哼,喜欢的我就一定要得到,你们能拿我怎么样!”

  相信不少孩子的这种“执拗”,让不少家人感到无比头痛。与孩子好言相劝,他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变得更加得寸进尺,变本加厉。

  对于孩子的执拗,绝大多数父母都显得无可奈何,只能寄希望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改变这个毛病。而事实上,倘若孩子在幼年时没有得到及时纠正,那么长大后就可能养成自负的性格,严重影响与他人的人际关系。

  一味满足孩子,只能让他在执拗的路上越走越远;而采取棍棒式教育,更会令他“憎恨”父母。所以,父母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偶尔体验“撞南墙”的滋味,用事件引导、暗示他,这样才能使他的性格步入正轨。

  小聪聪今年8岁,活泼可爱,可谓家人的心头肉。可是小聪聪也有一个明显的缺点:过于执拗。这一点,让爸爸妈妈颇为头疼。

  有一天,爸爸带着小聪聪去公园。他看到碰碰车,就拉着爸爸喊:“爸爸,我要玩这个,我要玩那个。”

  爸爸看到碰碰车门口写着“禁止十岁以下儿童玩耍”的字样,就说:“聪聪,这个你现在还不能玩,再过两年就可以了。”

  这下子,小聪聪变得像一个刺猬一样,开始满地打滚:“我就要玩!我就要玩!凭什么我不能,我觉得我什么都是最厉害的!”无论爸爸怎么解释他都不听,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势。

  当着众人的面,爸爸只好压下自己的火气,扶起小聪聪说:“聪聪,你刚才说你什么都能做到。好吧,如果你能骑着自行车围广场绕一圈,我就同意你开碰碰车。”

  “这有什么难的!”说完,小聪聪推起一辆自行车,学着爸爸的样子,用力一蹬准备跳上车子。谁知这个时候,小聪聪的臂力严重不足,车把一时控制不住,险些摔倒在地上,多亏了爸爸及时跑上前将他搀扶。

  靠在爸爸的怀里,小聪聪的脸红成了一片。接着,他小声地说:“爸爸,原来我真的不是超人……”

  这件事以后,每当小聪聪再出现耍性子的情况时,爸爸就会让他“碰碰钉子”。时间一长,小聪聪也渐渐明白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执拗的行为越来越少。

  让孩子去尝试无法实现的事情,从而让他改变执拗,这就是小聪聪爸爸成功的原因。小聪聪通过骑自行车,得到了这样的暗示:原来自己不是什么都能做得尽善尽美的,那么我的执拗,岂不是毫无道理了吗?

  为什么让孩子“碰南墙”,反而能纠正他的执拗?这是因为,孩子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他们自然而然地会与家人产生一种抗争意识,尤其对于父母的劝说,更容易以执拗的方式进行对抗,表现自己无所不能。所以,父母不妨少说两句,让孩子尝试一些难度较大、无法实现的事情,他反而会明白父母的意图。

  因此,如果孩子总是无比执拗,那么让他尝试“碰南墙”的滋味未尝不可。这种方法的优点不仅限于能够让他心服口服,逐渐改变执拗,同时还可以使他接触更多事物,对他开拓眼界和提高动手能力很有好处。

  一位凭借着这种方法使孩子摆脱执拗的父母说:“让孩子偶尔‘碰南墙’,这种方法确实能够让孩子逐渐改变执拗!因为这是他自己的实践,具有最直接的体会!其次,我们父母也应该用平和的态度与他交流,让他明白,正确的待人接物方式应当是怎样的。要知道,我们的行为也是一种暗示!”

  当然,让孩子“碰南墙”并非不讲原则,选择的事情以不伤害孩子的身体和心理为基准。倘若孩子在“碰南墙”的过程中真的遍体鳞伤,那么就得不偿失了!

  巧妙利用故事,让孩子与小王瑕疵“绝缘”

  粗心大意、上完厕所不洗手、见到长辈不打招呼……父母一说起孩子身上的小瑕疵,便能罗列出一箩筐。但是,无论父母如何耐心地劝说孩子,他们还是左耳进右耳出,依旧我行我素。时间一长,他们甚至还对父母的唠叨感到厌烦。

  一位父母就请教过教育专家:“孩子整体还是不错的,但是总有一些让人头疼的小毛病,比如,水龙头忘记关,出门不带钥匙,总之都不是什么大事,可是无论我怎么提醒,他也没啥改变。你说这该怎么办啊?”

  专家说道:“其实,想让孩子改变一些小毛病,关键还是要通过他的兴趣点人手,让他自我明白,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家人劝说属于孩子被动的接受建议,自然记得不牢固。但是,如果能够通过他感兴趣的方面进行引导暗示,效果却有可能大不相同。”

  小虎年龄不大,身上的小瑕疵却非常多,并且无论妈妈如何规劝,他也迟迟不愿做出行动。这天,妈妈听从朋友的建议,写了个故事念给小虎听。

  有一天,小老虎准备出门吃饭。刚走出家门,它就摔了个踉跄,头上还磕了个大包。它回头咆哮道:“是谁暗算我!”可是身后却没有一个人,它这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鞋带没系好。

  “哎,这可真倒霉。”小老虎系好鞋带,捂着头去饭馆。刚坐下,豹子厨师就问:“小老虎,你这是怎么了?”

  “我刚才摔了一跤……”小老虎支支吾吾地说道。这时它看到,其他小动物都围在一起,冲着自己笑。“哼,它们一定是在嘲笑我!嘲笑我头上的包和一身灰!”

  没一会儿,小老虎的饭菜端上来了。豹子厨师说:“小老虎,你这一身脏怎么不去洗洗?这样吃饭多不卫生啊?”可是小老虎还是有些生气,根本不听别人的话,只顾自己埋头吃。

  吃完饭,小老虎刚刚走出门,谁知道立刻捂着肚子大喊:“我肚子疼!”

  其他小动物见状,赶紧把它送到医院。经过一系列抢救后,它虚弱地问:“医生,我这是怎么回事啊?”

  “都怪你饭前不洗手,吃了一肚子脏东西!”说完,护士们都笑了起来。小老虎后悔极了,可是眼泪却只能往自己肚子里咽。

  故事讲完了,妈妈却不知道是否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晚饭前,妈妈刚想叫小虎吃饭,小虎冲了过来,张开一双干净的手,自豪地喊道:“妈妈,你看我的手多干净!我可不想像小老虎那样进医院!”

  妈妈没想到,一则小故事居然让孩子的行为有所改变。从那以后,只要她发现小虎有不好的习惯,就会针对此事编成故事。时间一长,小虎的各种小瑕疵逐渐就消失了。

  不用讲述一大堆道理,妈妈的小故事便帮助小虎改掉了毛病。因为这个故事,引导他体会出了这样的暗示:不系好鞋带,走路就有可能摔个大跟头;吃饭前不洗手,就有可能吃到病菌,让自己生病。

  孩子之所以能够通过故事与小瑕疵“绝缘”,是因为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并且喜欢幻想自己也是故事里的主人公。看到正面的主人公,他们就想自己也是那样;而当反面人物出现时,他们也一定会联想到自己,希望自己与反面人物截然不同。

  孩子愿意根据故事改变自己的行为,就是因为故事里有自己的“榜样”,而没有父母教条式的训斥。我们都知道,“榜样”对人们,尤其是对孩子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所以,让故事里的“榜样”引导孩子、暗示孩子,这比父母的劝说要有用得多。就像当年《灌篮高手》风靡之时,所有的孩子都愿意穿上运动服,在篮球场上蹦蹦跳跳,再不需要父母的督促。一样的道理,前者是妈妈的“烦人”哕唆灌输,后者是奇思妙想的故事暗示,孩子愿意选择哪个,自然一目了然。

  当然,针对孩子的小故事,父母一定要保证它的生动活泼,切不可枯燥乏味。否则,孩子不仅不能利用故事改掉自己的小毛病,反而还会同家人产生隔阂。

  假如你的孩子也有小毛病,那么赶紧拿起笔,为他们编制一个美好的童话王国吧!

提示: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推荐欣赏
活动.话题更多>>
视频.图赏
  • 最全短信贺词集锦 最全短信贺词集锦
  • 最全面儿歌大汇集 最全面儿歌大汇集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