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颗敏感而透明的心

2007-11-13 10:48:52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从那以后,我不敢再把妙妙当成懵懂的小孩子,而是像对待大人一样与她交流,在她面前讲话非常小心。而且,她在身边的时候,我总是对朋友讲她表现得好的地方,比如“妙妙很爱整洁,玩具玩好了,自己能放到原来的地方”等等,渐渐我发现,她也在努力地朝我赞美的方向靠拢,不但自己整理玩具,而且还敦促家里的其他成员。孩子真的有颗玻璃心,那样敏感而又透明,我的言语其实在塑造着她的品格。

语言的发展:先“听得懂”,后“说得出”

在一岁到一岁半左右,宝宝就能发出最初的有意义的音节了,但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6~8个月的时候听到父母说“抱抱”,宝宝会马上举起手等父母抱。

妙妙的妈妈以为孩子语言表达尚未成熟,不太可能听得懂成人的交谈,其实她忽视了孩子语言理解能力的发展。千万不能小瞧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否则将遭遇妙妙妈妈的尴尬。

很多家长因为孩子“说不出”,就以为孩子也“听不懂”,因此常常采取“俯视”的姿态和孩子讲话。而恰当的说话方式应该是一种“平视”的姿态——从孩子可以理解成人的话语意图开始,就把孩子当成和自己一样有语言理解能力的人和他们交谈;当孩子处于旁听者的角色,也要象尊重和自己有同等认知能力的成人那样,顾及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孩子惧怕幼儿园,就是因为家长无意间对幼儿园作了负面评价,影响了孩子对幼儿园的最初认知。

语言的心智:平视的风景

平视的视角和语言更有利于塑造孩子良好的个性品格。只有平视才能比较清晰而准确地洞察孩子的语言发展、语言风格、个性气质,而在平视的基础上的恰当的评价则对孩子的心智成长有积极的影响。

也许在直觉上,我们都会认为相同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在气质和个性上会更接近。但,儿童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却告诉我们,这个直觉是错误的。一对同胞兄弟从小在一起长大,另一对同胞兄弟因为某种原因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成人后,前一对兄弟的性格差异很大,而后一对兄弟的个性却非常接近。为什么?儿童心理学家解释,是由于家长的日常言谈会影响孩子的态度和反应,而这些反应又会唤起和强化孩子的某些行为特质。前一对兄弟的家长对孩子的个性评价差异很大,而后一对兄弟的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趋同,可见孩子的个性差异与家庭环境没有必然联系,却与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有密切的联系。

孩子的世界之丰富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俯视他们会让我们错过很多很多。

推荐阅读:

“大人说话,小孩插嘴”   孩子交友的“六大原则”   补钙“吸收”最为关键
怎样调教性格软弱的孩子  “左撇子”的孩子更聪明吗  快把育儿观念“翻翻新”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