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对攻击行为大惊小怪

2010-01-14 00:00:00出处:摇篮网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攻击并非必然毁灭

  攻击体现出一种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一些父母不愿对他们的孩子承认这点。同时,这种本能并不必然就具有破坏性。孩子像任何一种生物,试图保卫自己的意愿、目标以及领土,这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可以肯定,攻击是一种本能而并非仅仅是由外部条件和影响而造成的结果。这种本能由激素引起。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两种不同的激素种类也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攻击类型。攻击的第一种类型来自于人类的狩猎冲动。这种攻击的意义和目的是进攻和杀戮,这是一种主动的攻击,倾向于首先采取行动。第二种类型的攻击是另一种激素类型,它主要用于防守。人们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进攻,它激励人们保卫自己的领土,保卫自己的财产和生活,保卫家人,甚至是保卫自己的观点。当你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刺激,比如说威胁,这就像病毒一样,激励着你。一旦刺激消失,攻击也会逐渐消退。

  那种积极的、卓有成效的攻击本能是以成功为目的,因达到目的并且获得战利品而得到满足。另一种防御性的攻击则在威胁消失后自动消退。

  无论出于何种动机,目的性行为一旦启动,如果遭到外界阻止,无疑会引发攻击。如果孩子想要碰什么东西,却被母亲阻止。那么他的反应就已经带有攻击性。他大声哭喊,拼命反抗。这在换尿布的时候常常发生。婴儿的目的性活动妨碍了母亲的动作。也可以说是她阻碍了婴儿的活动。这个年龄的孩子会用哭喊来表现这种被归类为攻击性的行为,这是他们在这个阶段唯一具有攻击性的抗议手段了。以后有一天他也会试着去打他的母亲,因为他的行为受到了母亲的阻止。

  在这里阻止目的性行为的还包括,让孩子停止游戏去吃饭。事先没有询问就打断他正在做的事,这必然引起他的攻击。当丈夫以及妻子忙到一半被打断时,他们的反应也同样会如此。因为孩子总是很主动,所以他们的攻击冲动更频繁以及更快速地被激活。这在孩子之间也产生着同样重要的作用。比如说,哥哥正用积木搭个塔,弟弟经过的时候把哥哥的心血都给毁了。

  幼儿把一只玩具鸭子拖在身后,并且无论到哪,他都拖着它。当他拖不动它时,毫无疑问他的反应会带有攻击性,他开始哭泣,因为他的活动欲望遭到了阻止。成年人对这种现象司空见惯,比如当他们的车进了死胡同或者被别人超车时,其结果必然是攻击。所以成年人应该能够认识到这一现象,不要简单地去中断孩子的某种活动。他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即使是孩子,也可以与他们达成协议。孩子也是人,也具有和大人一样的权利。比如说,应该这样宣布吃饭时间:我们约定,你应该尽快过来吃饭。这是预先给出警告,允许孩子自己去结束正在做的事情。

  如果我们因为可能是危险的而打断孩子正在做的事情,那么我们必须接受孩子的攻击反应。

  在这里,我们把攻击作为一种对于目的性行为被打断的本能反应。如果攻击无济于事,而我又别无选择,那就会引起挫败感。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