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宝宝良好行为习惯的成语故事(二)

2010-12-20 19:24:18出处:PCbaby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1《车水马龙》——培养宝宝节俭的好行为回顶部

精彩关联:

一、如何通过成语故事提高宝宝语言能力     二、如何通过成语故事提高宝宝数理逻辑能力

三、提高宝宝艺术才能的成语故事            四、培养宝宝健康心理性格的成语故事(一)

五、培养宝宝健康心理性格的成语故事(二)   六、培养宝宝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成语故事

七、提高宝宝观察认知能力的成语故事        八、培养宝宝良好行为习惯的成语故事(一)

九、培养宝宝良好行为习惯的成语故事(二) 

宝宝知库

  俄罗斯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乌申兹基说过: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这个比喻非常好。今天的家长要想给自己的儿女留下什么?我想应该给我们的子女从现在开始留下好的习惯,这就是他一生最大的财富(点击进入行为习惯专区)。

  《车水马龙》——培养宝宝节俭的好行为

  故事内容:从前有个皇后叫马氏,她很简朴,吃粗茶淡饭,穿粗布衣。马皇后还很喜欢读书,做事很讲道理。皇帝死后,她变成了尊贵的皇太后,很多人都想去巴结她。新皇帝打算给她的家人封官,马太后却不同意。第二年发生了大旱灾,大臣都说这是因为没封太后家人的原因。马太后很生气,写诏书说:“我的家人不知道节俭,是不可以封官的!”皇帝说:“他们有多奢侈呢?您说来听听。”马太后说:“他们门前的车像流水一样,马匹像一条条游龙,都是来送礼的呀!”最后,马太后说:“我家人只知道享乐,不知道为国家担心,决不能给他们封官!”

  精彩推荐

  推荐理由:“车水马龙”比喻人来车往,非常热闹的意思。故事中的马太后是一个十分节俭的人,她不仅自己节俭,而且还不让自己的家人挥霍。这种精神值得宝宝们学习。

  故事背景:出自《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仓头衣绿,领袖正白,顾视御者,不及远矣。”

  实际运用: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习节俭,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不浪费粮食等等。父母们应该从小培养宝宝节俭的意识,从小养成了习惯,长大之后才能够勤俭节约。

2《大义灭亲》——帮宝宝告别暴力行为回顶部

  《大义灭亲》——帮宝宝告别暴力行为

  故事内容:春秋时期,卫国国王有三个儿子,小儿子州吁整天欺负百姓。大臣石蜡很受百姓尊敬,可他的儿子石厚却总和州吁玩,也变得很坏。国王去世后,他的大儿子做了国王,可州吁却把王位抢了过去。州吁和石厚一起又抓人又打仗,百姓们日子可苦了,每天都在抱怨。石厚想让父亲出来叫百姓乖乖听话,石蜡却让他和州吁去陈国找人帮忙。石厚以为父亲真心帮他,高高兴兴地和州吁一起去了陈国。其实石蜡早已把他们做的坏事告诉了陈国国王,请他把两人抓了起来。石蜡说:“虽然他是我儿子,可他确确实实做了坏事,我不能够维护他!”于是,他忍住悲痛,派人去陈国把石厚杀掉了。

  精彩推荐

  推荐理由:“大义灭亲”就是比喻为了正义和正确的事,把亲情放在一边。故事中的州吁是一个很暴力的人,石蜡的儿子石厚也因为长期跟他在一起,也养成了欺压百姓的习惯,是我们学习的反面人物。

  故事背景:出自《左传·隐公四年》

  实际运用:宝宝们不能像州吁或者石厚一样,做坏事最后一定都会受到惩罚。

3《滥竽充数》——不做说谎的孩子回顶部

  《滥竽充数》——不做说谎的孩子

  故事内容: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很喜欢听人吹竽,他有300个乐师。他很爱热闹,总是叫这300个人一起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爱好,就想通过吹竽来赚钱。他跑到齐宣王那里说:“大王啊,我是个很有名的乐师,吹竽吹得很好。”齐宣王听了很高兴,马上把他编进了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其实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他混在300人里面,每次都装成很会吹的样子。就这样,南郭先生骗过了齐宣王,赚了很多钱。不久,齐湣王当上了国君,他喜欢300个人单独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听了后,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收拾行李逃走了。

  精彩推荐

  推荐理由:“滥竽充数”比喻没有本事的人冒充有本事,可是却不能骗一辈子。

  故事背景: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实际运用:父母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宝宝,让他们告别撒谎的坏习惯,做个诚实有信的宝宝。

4《程门立雪》——培养尊师重道的宝宝回顶部

  《程门立雪》——培养尊师重道的宝宝

  故事内容:颍昌是个很好学的人,他拜了很有学问的程颐为老师。有一天,颍昌带着朋友一块去程家拜见程颐,想向程颐请教学问。他们到程家门口,却发现程家的门关着,喊了半天都不见老师出来。颍昌说:“老师肯定是睡着了,我们就在外面等老师醒来吧!”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可两个人还是决定在门外等。雪越下越大,大到把颍昌和朋友的膝盖都淹没了。他们冷得发抖,可还是坚定地站在门口,等着老师醒来。一直在家假睡的程颐以为颍昌他们早走了,打开门却发现他们还在。 “啊,啊!你们两位一直在这等着?”程颐非常感动,从此更加爱护学生了。

  精彩推荐

  推荐理由:“程门立雪”比喻学生恭敬受教,非常尊敬老师。故事中的颍昌和朋友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故事背景:出自《宋史·杨时传》:“至是,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音zuò)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实际运用:宝宝在生活中也应该尊重自己的老师,做一个尊师重道的好宝宝。

5《金蝉脱壳》——培养爱动脑筋的宝宝回顶部

  《金蝉脱壳》——培养爱动脑筋的宝宝

  故事内容:三国时期,诸葛亮因打仗辛苦生病了,病得很严重。他对姜维说:“我不行了,但我有个好办法能让你带军队安全撤退。”不久,诸葛亮病死了,姜维按照他说的,没有对外公布。姜维带着军队偷偷撤退,可魏国的人却追上来了。姜维要工匠做了个诸葛亮模样的木人,稳稳地放在车中。然后,姜维派手下杨仪率领部队向魏军主动发动进攻。魏军看到对方主动进攻,又看到诸葛亮坐在车中指挥,害怕地逃走了。最后,姜维带着军队,安全地回到了汉中。等魏军知道诸葛亮已经死了,再去追赶时,已经晚了。后来,“金蝉脱壳”用来指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

  精彩推荐

  推荐理由:诸葛亮是一个十分聪明,而且爱动脑筋的人。

  故事背景: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

  实际运用:在遇到困难时,多动动脑筋,困难就不再是困难了。

6《未雨绸缪》——教宝宝做事预先做好准备回顶部

  《未雨绸缪》——教宝宝做事预先做好准备

  故事内容:武王把纣王灭掉后,封管叔、蔡叔和霍叔做了大官。武王死了后,他的儿子成王还很小,就由周公暂时来管国家。管叔很不服气,就到处说:“周公不喜欢成王,要抢成王的位置呢!”后来,管叔居然与坏人勾结,要推翻成王和周公的国家。周公带着成王的命令,把管叔抓住了。国家太平后,周公写了一首名叫《鸱鸮》的诗给成王。他在诗中说:“趁天没有下雨时,就该把门窗弄得牢固。”他的意思就是希望成王能早点制定措施,防止发生意外。成王看到这些话,虽然有些不开心,但是又没有理由责备周公。

  精彩推荐

  推荐理由:“未雨绸缪”就是说在下雨前要牢固门窗,后来比喻事前做好准备。

  故事背景:本成语出自《诗经·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实际运用:在做事情之前,先做好准备,事情就会做得更加顺利。例如在上课之前预习功课,就更加有助于宝宝学习和吸收新知识。

7《完璧归赵》——培养言而有信的宝宝回顶部

  《完璧归赵》——培养言而有信的宝宝

  故事内容:战国的时候,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来换赵王的宝玉——“和氏璧”。赵王不敢不答应,但又怕秦王不讲信用,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蔺相如知道了,就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蔺相如到了秦国,把“和氏璧”交给秦王,秦王果然不提给城的事。蔺相如说:“这块‘和氏璧’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看吧!”蔺相如从秦王手中接过“和氏璧”后,马上就靠到了柱子上。他说:“您不讲信用,如果您要硬抢的话,我就和玉一起撞到柱子上!”秦王马上说:“不要啊!我现在就拿城来跟你交换!”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然后,蔺相如又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精彩推荐

  推荐理由:故事中的秦王就是一个言而无信的人,是我们学习的反面教材。

  故事背景:蔺相如(前329年—前259年),战国时赵国上卿,今山西柳林孟门人,一说山西古县蔺子坪人,官至上卿,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实际运用:做个言而有信的人才会有朋友,才能作出更大的成就。

8《死而后已》——尽心尽力地做事情回顶部

  《死而后已》——尽心尽力地做事情

  故事内容:三国时候,刘备死了,他的儿子阿斗继承了皇位。诸葛亮曾经帮助刘备打理国家,现在又继续帮助阿斗打理国家。可阿斗是个没有本事的人,只喜欢吃喝玩乐,不管国家大事。诸葛亮写信给阿斗说要联合吴国攻打魏国,历史上叫这个信为“前出师表”。可是这次攻打没有成功,诸葛亮还是不想放弃,就又写信请求阿斗支持。可是很多大臣都反对继续这样做,连阿斗也觉得没有必要了。诸葛亮决定再写封信给阿斗,他在信上分析了必须攻打魏国的原因。在信的末尾,他最后写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是说自己将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直到死了才不再操心。后来,“死而后已”用来指为革命、为人民奋斗终身。

  精彩推荐

  推荐理由:故事中的诸葛亮就是一个尽心尽力,有始有终的人,他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故事背景: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实际运用:父母们应该从小让宝宝养成尽心尽力做好每件事的好习惯。

9《鹬蚌相争》——不做爱打架的孩子回顶部

  《鹬蚌相争》——不做爱打架的孩子

  故事内容:从前,有一只蚌张开双壳,在河边舒服地晒着太阳。忽然,从天上飞来一只叫鹬的水鸟,它伸出长嘴想去啄蚌的肉。等水鸟的嘴巴一挨过来,蚌就合拢了自己的壳,把水鸟的嘴夹住了。水鸟说:“你要是不放开我,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的。”蚌说:“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你也会活不成的!”它俩谁也不肯让谁,就这样折腾了三天,两人都没什么力气了。这时,有个打渔的人来到了海边,看到了它们。“你快放开我!” “不放!”鹬蚌还在争吵着。“啊!这是多好的一顿美餐啊!”渔夫说完,就把鹬蚌一起拣起来带走了。“鹬蚌相争”的意思就是说:两人争吵,却让第三个人拣了便宜。

  精彩推荐

  推荐理由:故事中的鹬蚌,因为打架,各自不服气对方,最终两败俱伤。

  故事背景:“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士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一则寓言故事。当时赵国正在攻打燕国,苏代认为赵国和燕国争战不休,不过是“鹬蚌相争”而已,必定让秦国得“渔翁之利”。今天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

  实际运用:宝宝们在与小朋友们相处的时候应该和睦友好,如果像鹬蚌一样,就会彼此伤害。

10《悬梁刺股》——培养爱学习的宝宝回顶部

  《悬梁刺股》——培养爱学习的宝宝

  故事内容:东汉时候,有个叫孙敬的人很爱学习,一读书就忘了吃饭和睡觉。可是读得很累了,瞌睡就会来了,孙敬又不想自己睡着。于是,他找了一根绳子系住自己的头发,然后把绳子绑在房梁上。当他要睡觉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把头发扯得很疼,这样他就会醒来马上读书了。战国时期,有个叫苏秦的人也很爱学习,常常读书到深夜。可是读得很累了,瞌睡就会来了,苏秦也不想自己睡着。于是,他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就能再坚持读书。这就是孙敬“悬梁”和苏秦“刺股”的故事。

  精彩推荐

  推荐理由:“悬梁刺股”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故事中的苏秦和孙敬就是刻苦学习的好榜样。

  故事背景:苏秦(前337-前284),字季子,东周洛阳轩里人据(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战国时期的韩国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

  实际运用:宝宝也要学习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

11《废寝忘食》——培养爱学习的宝宝回顶部

  《废寝忘食》——培养爱学习的宝宝

  故事内容:孔子是个很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老了后,开始到处游览,他来到了楚国的叶县。叶县大夫沈诸梁听说孔子很有名望,便热情接待了孔子。可是他对孔子不是很了解,就问孔子的学生子路:“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知道怎么回答,就说:“对不起,我有事要先离开一下!”然后,子路找到孔子,把沈诸梁的话告诉了孔子,说自己不知道怎么回答。孔子说:“你应该跟他说,孔子很爱学习,经常忘记了吃饭和睡觉。” “并且,孔子很爱教书,他一点也不在乎自己已经老了。”孔子接着教道。孔子的话,显示出他由于有远大的理想,所以生活得非常充实。“废寝忘食”就是说人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精彩推荐

  推荐理由:孔子因为学习都顾不得睡觉和吃饭,是宝宝学习的好榜样。

  故事背景: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

  实际运用:宝宝也要学习孔子爱学习的好习惯,但是不要忘记吃饭和睡觉哦!因为健康的身体也是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