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宝宝健康心理的成语故事(二)

2010-12-16 11:51:49出处:PCbaby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1天涯海角——教宝宝学习感恩回顶部

精彩关联:

一、如何通过成语故事提高宝宝语言能力     二、如何通过成语故事提高宝宝数理逻辑能力

三、提高宝宝艺术才能的成语故事            四、培养宝宝健康心理性格的成语故事(一)

五、培养宝宝健康心理性格的成语故事(二)   六、培养宝宝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成语故事

七、提高宝宝观察认知能力的成语故事        八、培养宝宝良好行为习惯的成语故事(一)

九、培养宝宝良好行为习惯的成语故事(二) 

 1

  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的成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性格的,这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因为性格影响渗透个性的其他部分,改变气质的消极部分,巩固发展积极成分。俗话说“勤能补拙”,就是说勤奋能弥补智力的不足。性格标志着一个人的思想品质。良好的性格对孩子日后的成长有积极意义点击进入性格心理专区

     天涯海角》——让宝宝学会感恩

  故事内容:唐代有个叫韩愈的人,他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哥哥韩会把韩愈养大,韩愈和哥哥的儿子十二郎关系很好。后来,韩愈的哥哥死了,就只剩下韩愈跟十二郎相依为命。韩愈十九岁了,他被派到京城去当官,就与十二郎分开了。在以后的十年中,韩愈只和十二郎见过三次面。后来,韩愈很想念十二郎,决定回去和十二郎一起生活。可是,正当他准备回家时,十二郎却得病死了。韩愈非常伤心,写了一篇“祭十二郎文”来纪念十二郎。祭文里有一句“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让人印象特别深刻。最后,人们就把这句话叫成“天涯海角”,来比喻极其遥远的地方。

  精彩推荐:

  推荐理由:故事中的韩愈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他和十二郎的情谊让人感动。他们之间曲折的故事也让人深发感慨。

  故事背景: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实际应用:宝宝也要从小学会感恩,比如说在感谢父母给予生命,感谢亲戚给予关怀,感谢朋友给予关怀,懂得感恩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喜爱与尊重。

2东施效颦——告别攀比之心回顶部

  《东施效颦》——告别攀比之心

  故事内容:西施是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她是越国人。西施长得非常美丽,可是身体不好,经常会觉得心口疼。有一次,她在河边洗衣服,忽然觉得胸口很疼。于是,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村民们见到了她这个样子,都说她这样比平时更美丽。同村有位名叫东施的女孩,她长得一点也不好看。她看到村里的人都夸西施用手捂住胸口好看,就想学西施。一天,她也用手捂住胸口走到大家面前,想让大家夸她。“啊!这实在是太难看了!”结果人们看都不看,都跑走了。

  精彩推荐:

  推荐理由:东施效颦用来比喻胡乱地模仿别人,结果却起了反作用。故事中的东施就是这样一个因为攀比与嫉妒,而盲目地模仿西施,结果却变得更难看。

  故事背景: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 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东施,传说为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西施的邻居,后世泛指丑的女子。

  实际应用:宝宝一定不要学习东施,盲目地去与别人攀比,比较是可以的,但是过度的、盲目的攀比会让人变得很可笑。

3飞蛾扑火——做个小心谨慎的人回顶部

  《飞蛾扑火》——杜绝盲目追求

  故事内容:寒冷的冬天,一群美丽的飞蛾在屋里飞着。忽然,它们看到了一团火,那是这家的主人在烤火取暖。“啊!好美丽的火光啊!”飞蛾们惊讶地叫道。然后,它们都拥挤着向火光扑去,生怕飞慢了。可是,它们喜欢火,火却伤害了它们,把它们都烧死了。一个老和尚把飞蛾扑火作为教育故事讲给身边的小和尚听。他说:“世间的钱财和美人都很吸引人,可是却会伤害你们!” “如果你们要去追求金钱和美人,就会跟飞蛾扑火一样!”老和尚接着说。小和尚们听到这番话后,从此就安心念佛了。

  精彩推荐:

  推荐理由:“飞蛾扑火”比喻自寻死路,自取灭亡。故事中的飞蛾,只是因为喜欢火光就没有考虑到自己会被烧伤,结果确实被火光给伤害了。

  故事背景:出自《梁书·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

  实际应用:宝宝在生活中看到喜欢或者十分想得到的东西时,不能盲目地去追求,而应该多思考与调查,因为很多东西并不一定像表面上看着那么美好,而是会伤害到人的。

4风声鹤唳——不做脆弱的宝贝回顶部

  风声鹤唳》——不做脆弱的宝贝

  故事内容:古代有个著名的战役叫“淝水之战”,那是秦军和晋军的战争。秦军的头头叫苻坚,他想统一中国,就去打晋军。晋军的丞相谢安是个很聪明的人,他一点也不怕秦军。他派人对苻坚说:“我们不要隔着淝水打了,不如让晋军渡过淝水去打?” 苻坚答应了谢安的请求,其实他只是假装答应。“等他们放松警惕,渡过一半的时候,我就去打他们!”苻坚想。可是,秦军很多是新兵,一看晋军要渡河,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晋军追来了,快逃啊!”不知道谁叫了起来,结果大家都逃了。在逃的过程中,他们听到呼呼的风声与鹤群的惊叫,都以为是晋军来了。

  精彩推荐:

  推荐理由:后来,“风声鹤唳“用来形容非常慌张,自己吓自己。故事中的秦军因为以为前方打败仗,而感觉十分害怕,自然就不战而败了。

  故事背景: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实际应用:宝宝们有时候也容易脆弱,比如说一个人在家或者被老师父母批评的时候,但是脆弱的心理有时候会干扰到我们的正常生活。所以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宝宝,养成他坚强的性格。

5完璧归赵——做个勇敢的宝宝回顶部

  《完璧归赵》——做个勇敢的宝宝

  故事内容:战国的时候,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来换赵王的宝玉——“和氏璧”。赵王不敢不答应,但又怕秦王不讲信用,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蔺相如知道了,就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蔺相如到了秦国,把“和氏璧”交给秦王,秦王果然不提给城的事。蔺相如说:“这块‘和氏璧’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看吧!”蔺相如从秦王手中接过“和氏璧”后,马上就靠到了柱子上。他说:“您不讲信用,如果您要硬抢的话,我就和玉一起撞到柱子上!”秦王马上说:“不要啊!我现在就拿城来跟你交换!”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然后,蔺相如又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未完待续)

  精彩推荐:

  推荐理由:故事中的蔺相如就是一个十分勇敢的人,他在狡猾的秦王面前仍然正气凛然,并且运用智慧,为自己的国家赢得了尊严。

  故事背景: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蔺相如受命带宝玉去秦国换15座城池,见秦王没有诚意,便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实际应用:勇敢的品格是完美个性中必须具备的一个要素。父母在宝宝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勇气,让他们勇敢、自信,这样才能在今后的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

6南辕北辙——告别过度“自我”回顶部

  南辕北辙》——告别过度“自我”

  故事内容:从前有一个人,他带了很多钱,找了个车夫,从魏国出发去楚国。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却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路上有人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路人说:“去楚国应该是往南方走,你走错方向啦!” “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总能走到的!”路人替他着急,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人又说自己带的路费多,路人说:“方向不对,你路费多也只能白花呀!”那个人不耐烦了,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路人没有办法,只好眼睁睁看着这个乱走路的魏国人越走越远。

  精彩推荐:

  推荐理由:“南辕北辙”用来比喻弄错了方向,即使再好的条件也不会起到什么作用。故事中的主角是一个很自我的人,他宁愿选择错的方向坚持下去,也不愿意听取别人的建议,最后就只能越走越错、

  故事背景: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

  实际应用:现在的宝宝因为受到父母和亲人太多的宠爱,容易产生过度自我的性格心理。而父母应该有意识地注意到这一点,不能让宝宝过度自我。

7如火如荼——做个有勇有谋的人回顶部

  如火如荼》——做个有勇有谋的人

  故事内容:春秋时代末期,吴王征服了很多国家,正打算继续征服晋国。可是,越王勾践却跑出来阻断了吴王的后路,吴王非常生气。大臣说:“现在退回去会被越王打,只有向前打败晋国当霸主!”于是,吴王让将士吃得饱饱的,从全军中挑出了三万精兵强将。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中间的方阵是穿白盔,举白旗,带白弓。左边的方阵全部都是红色,右边的方阵全部都是黑色。他们在半夜里把晋军包围了,晋军们一看,都快吓呆了!只见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红色方阵 “望之如火”——像熊熊燃烧的火焰;黑色的方阵却像大海。

  精彩推荐:

  推荐理由:后来,成语“如火如荼”用来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故事中的吴王就是个有勇有谋的人,最终靠着自己的智慧与勇气,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故事背景:《国语·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

  实际应用:宝宝也要学习吴王,做个有勇有谋的人。

8鹬蚌相争——把握自己的好胜心回顶部

  蚌相争》——把握自己的好胜心

  故事内容:从前,有一只蚌张开双壳,在河边舒服地晒着太阳。忽然,从天上飞来一只叫鹬的水鸟,它伸出长嘴想去啄蚌的肉。等水鸟的嘴巴一挨过来,蚌就合拢了自己的壳,把水鸟的嘴夹住了。水鸟说:“你要是不放开我,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的。” 蚌说:“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你也会活不成的!”它俩谁也不肯让谁,就这样折腾了三天,两人都没什么力气了。这时,有个打渔的人来到了海边,看到了它们。“你快放开我!” “不放!”鹬蚌还在争吵着。“啊!这是多好的一顿美餐啊!”渔夫说完,就把鹬蚌一起拣起来带走了。

  精彩推荐:

  推荐理由:“鹬蚌相争”的意思就是说:两人争吵,却让第三个人拣了便宜。故事中的鹬蚌就是因为彼此都拥有太多的好胜心,最后两败俱伤,被渔夫得了利。

  故事背景:“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士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一则寓言故事。当时赵国正在攻打燕国,苏代认为赵国和燕国争战不休,不过是“鹬蚌相争”而已,必定让秦国得“渔翁之利”。今天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

  实际应用:好胜心是件好事,但是当好胜心过度,并且在不适当的场合过度好胜,就要不得了。

9不耻下问——培养谦虚的好品质回顶部

  不耻下问》——培养谦虚的好品质

  故事内容: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孔子以前很谦虚好学,不懂的就问别人,有些人居然还嘲笑他。他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才是有礼貌的表现啊。”那时,卫国有个叫孔圉的人也很有学问,人们都叫他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很不服气,搞不懂为什么孔圉可以让别人称为“文”?他跑去问孔子说:“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才能称为‘文’。” “孔圉经常向学问比自己低的人学习,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孔子说。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精彩推荐:

  推荐理由:“不耻下问”用来比喻人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故事中的孔子是大家公认的圣人,可他仍旧会去谦虚地赞颂孔圉,所以这个故事里,拥有谦虚品质的不仅仅是孔圉,还有孔子。

  故事背景:出 处:《论语·公冶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实际应用:谦虚的人到哪里都会受到大家的欢迎。懂得谦虚的人,才更加容易获得成功,并受人尊重。

10不屈不挠——培养宝宝的正气感回顶部

  《不屈不挠》——培养宝宝的正气感

  故事内容:汉成帝在位时,有传言说要发大水,长安城很快要被水淹了。汉成帝的舅父、大将军王凤很慌张,劝汉成帝快快逃走。可是孙丞相王商说:“这只是谣传,陛下您要是逃的话,大家都会惊慌的。”最后,汉成帝听了王商的意见,大水果然没有来,城里也安定下来。成帝很欣赏王商,还给他封了官,王凤却因此很讨厌王商了。不久,王凤的亲戚杨肜没有把事情做好,王商要办他的罪。王凤跑去求王商不要这样做,可是王商没有答应。最后,王凤想办法陷害王商,让王商失去了官职。后来,班固在《汉书》里评价王商时写道:为人诚实公正,不屈不挠。

  精彩推荐:

  推荐理由:“不屈不挠”比喻在压力,恶势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故事中的王商就是这样一个正气凛然的人。他不怕恶势力,努力地与他们作斗争。

  故事背景:西汉涿郡广望(今河北博野西北)人。后徙杜陵。王武子。少为太子中庶子,父死嗣侯位,为诸曹侍中中郎将。元帝时,官右将军,定陶共王爱幸,帝欲以为嗣,他以外戚护佑太子。

  实际应用:宝宝在生活中也应该要学习王商的正气,做一个正派的人。

11临危不惧——培养勇敢、淡定的好品质回顶部

  临危不惧》——培养勇敢、淡定的好品质

  故事内容:孔子老了后,到处游览,来到了一个叫匡地的地方。孔子长得跟侵犯过匡地的一个人很像,匡人以为孔子是他们的敌人。有一天,他们把孔子围了起来,围得孔子都不能活动了。子路担心老师受到惊吓,马上冲到了包围圈里面。可是,他看到孔子不但笑着跟周围的人说话,而且还弹着琴。子路问:“老师,您怎么还有这样的兴致啊?”孔子说:“在水中来去,不怕蛟龙的,就是勇敢的渔夫。” “在野外来去,不怕虎豹的,就是勇敢的猎人。”孔子接着说。 “像我这样,临危难而不惧的人,才是勇敢的圣人!”孔子骄傲地说。

  精彩推荐:

  推荐理由:“临危不惧”就是指面临着危险,从容不迫、毫不畏惧。故事中的孔子就是这样一个勇敢又淡定的人。

  故事背景:出处:《邓析子·无厚》——死生有命,贫富有时。怨夭折者,不知命也;怨贫贱者,不知时也。故临难不惧。

  实际应用:宝宝们也要学习孔子,在面对大事和困难时淡定、勇敢。

12为虎作伥——告别胆小个性回顶部

  虎作伥》——告别胆小个性

  故事内容:从前,在一个山洞里,住着一只很凶猛的老虎。有一天,它肚子很饿,却没有吃的东西,它觉得非常难过。这时,它看到走来了一个人,便马上跑过去把他吃掉了。可是,它却对那个人的灵魂说:“你要继续给我去找人来当食物。”那个人的灵魂也很害怕老虎,只好答应了老虎的要求。于是,他就给老虎带路,找呀找呀,终于找到了第二个人。 这时,他为了让老虎能放掉自己的灵魂,竟然帮助老虎做坏事。他跑过去把找到的人迷晕了,然后把他送到了老虎的嘴边。以后,人们就把这个帮助老虎吃人的鬼魂,叫做伥鬼。后人根据这一传说,把帮助坏人做坏事的行为,叫做“为虎作伥”。

  精彩推荐:

  推荐理由:故事中的人就十分胆小,并且他还因为胆小就帮别人做坏事,真的是一个很反面的学习材料。

  故事背景:出处:《太平广记》卷四百三十:“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虎前呵道耳。”

  实际应用:宝宝在生活中,千万不能因为害怕恶势力,而去屈服,并帮他们做坏事,而应该用智慧去打败他们。

13助纣为虐——教宝宝懂得克制和节制回顶部

  助纣为虐》——教宝宝懂得克制和节制

  故事内容:三国时的刘邦手下有好多聪明的人,他们一起帮助刘邦打败了秦王。刘邦进到秦王的宫殿后,发现里面有好多珍宝和美女。“天啊!好多好东西啊,我真想留下来!”刘邦大声叫道。“不可以啊,您不能因小东西失去大的东西啊!”武将樊哙劝刘邦道。可是刘邦不肯听,觉得打了胜仗,就该庆祝和享乐。张良说:“我们能够打败秦国,是因为秦王太坏了,连他的子民都讨厌他。”“我们应该改变秦朝以前不好的风气,实行艰苦朴素。”张良接着说。 “您要是学秦王一样去享乐,就是“助纣为虐”的行为啊!”张良最后说道。刘邦觉得张良的话很有道理,于是放弃了在秦国享乐。

  精彩推荐:

  推荐理由:“助纣为虐”就是比喻帮助坏人做坏事。故事中的刘邦因为一时打了胜仗,就想放纵与享乐,幸好张良及时阻止了他。也说明了只有懂得节制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故事背景:出 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实际应用:生活中,父母也要记得锻炼宝宝们延迟满足的能力,不能对他们言听计从,从而让他们明白节制与克制。

14指鹿为马——告别害怕回顶部

  指鹿为马》——告别害怕

  故事内容:秦朝的时候,有一个叫赵高的丞相,整天想着要当皇上。但是他不知道朝中有多少人会支持他,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一天,赵高叫人牵来一只鹿,对皇上说:“陛下,臣献给您一匹马。”皇上非常疑惑,说道:“丞相搞错了,这是一只鹿。”赵高说:“不,这是马,陛下不信可以问问大臣们。”众大臣也都觉得很奇怪,可是又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们中有些人因为害怕赵高,便低下了头不说话。有些人为了讨好赵高,点头赞同道:“这真是一匹好马!”这样,赵高就知道了大臣中哪些是他的支持者,哪些是他的敌人。

  精彩推荐:

  推荐理由:“指鹿为马”用来形容一个人分不清好坏,把坏的说成好的。故事中的大臣们因为害怕赵高,而颠倒是非,把马说成是鹿,真是可笑之极。

  故事背景: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实际应用: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因为害怕而是非不分。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