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孩子的心理密码》惩罚错误,但不要“挖地三尺”

2016-01-04 11:29:14出处:其他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我们接着说那个小男孩的故事。可以想象,如果家长和学校继续忽视这个孩子,这个孩子很快就会陷入困难境地。没有人再喜欢他,他在学校进步不大,他依然和以前一样不断干扰周围的人。如果家长和学校都听之任之,那么接下来会怎么样?如果他一骚扰别人,就会受到惩罚,或者干脆学校把他记录在案、向他父母寄送投诉信。更加严重的是,如果孩子屡教不改,学校就可能建议父母把这个孩子领回家去。

  如果学校和家长用这种方法处理这个小男孩,那么他肯定比任何人都开心。他巴不得学校把他“驱逐出境”,他也好获得自由。他的行动模式的逻辑连贯性再次体现了他的态度。虽然这是一个错误的态度,但是,这个想法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接下来,这个孩子会不断让自己成为众人 注意的对象,他会不断犯各种错误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其实,我们必须承认,这个男孩的本性并不坏。他之所以会和自己的家人发生那么大冲突的原因是:以前他就像一个高高在上的“君王”,拥有绝对的权力达8年之久,直到他突然被掠夺了“王位”。他丧失自己的王冠之前,他只为他妈妈而存在,他的妈妈也只为他而存在。后来他妹妹出世了,挤占了他在家庭的位置。为了再次夺回他在家里的地位,他才开始对家人无休止地捉弄。其实孩子变成这样,家长的责任更大。如果一个孩子突然面临一个自己完全没有准备的情景,而且又没有人指导,他只能独自挣扎,这种恶劣的行为才会出现。例如,如果一个小孩只习惯让人把注意力完全放在自己身上,他会面临一个完全相反的情境:这个孩子开始上学,而学校里的老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如果这个小孩要求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注,那么他自然会惹怒老师。对于一个娇惯但一开始还不那么恶

  劣和不可救药的孩子来说,这种情境显然是太危险了。

  这样一来,我们就了解这个男孩的生活方式与学校所要求和期待的生活方式之间所发生的冲突的原因了吧。我们再来看看孩子的发展方向和学校所要达到的目的相比,会发现它们之间根本不一致,甚至相反。儿童生活中的所有活动,都由其自身的目的所决定。所以他的整体人格不允许偏离他的目的。另一方面,学校则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有正常的生活方式。因此,两者之间产生冲突就不可避免了。不过,学校方面则忽视了这种情境之下的儿童心理,既没有体现出管理上的宽容,也没有采取措施设法消除冲突的根源。

  我们知道,这个小男孩的生活为这样一个动机所控制:让母亲为他服务、操劳,而且只为他一个人服务、操劳。而学校对他的期望则完全相反:他必须独立学习,整理好自己的课本和作业。人们形象地称这种情况类似给一头烈马的脖子套上一辆马车。孩子在这种情形下,自然表现得不是最好。不过,如果我们理解了孩子的真实处境,就会对他表现出更多的同情。惩罚是没有意义的。惩罚只能让孩子更加肯定学校不是他理想之所的想法。如果他被学校开除,或被要求父母将他带走,这正中他的下怀。这个小男孩在错误的思想里越陷越深,并且以折磨自己的母亲为乐。这也是孩子心理不健全的一个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