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孩子的心理密码》书讯&书摘

2015-12-02 11:14:58出处:PCbaby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破解孩子的心理密码》一书不仅汲取了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人格心理方面的精华思想,也贴合现代教育孩子情绪的核心观点。书中阿德勒强调,童年时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童年时期的生活环境对成年之后的人格、性情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家长和老师在这个环境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无论孩子的品行习惯是好是坏,家长都应该思考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

  而教育是什么?如果简单的归结的话,教育就是一种自我认知和自我引导的过程。是家长如何引导孩子,让孩子体会到这个引导的过程。根据阿德勒的观点,孩子身上发生的各种心理问题,都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家庭原因、社会原因。而按照心理治疗的程序和步骤,让孩子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强化他们的社会情感,重建他们的社会目标,鼓励他们的斗志,努力改变自身,并一步一步将孩子的生活引向正轨。这就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破解孩子的心理密码》书讯&书摘

  第一章 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指导

  孩子的无意识习惯是在孩子的儿童时期,在他们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形成的。但不管孩子的习惯是好是坏,都不能怪孩子,家长应该思考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孩子从小形成的一些不良习惯,到了七八岁已经基本上定型了,家长要尊重这个事实。而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一些坏习惯,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孩子身上;不是引导孩子通过努力去改正和克服,而是动辄打骂。这样做不仅是对孩子坏习惯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缺点的纵容。

  记得有个这样的故事:有位幼儿园教师带着班上的小朋友去纪念场所参观。进大门之前,教师让小朋友排成一排,并规定后面一个人要看着前面一个的后脑勺。小朋友参观完毕回到家里,家长问他们在纪念馆都看到了什么,他们回答说:“前面小朋友的后脑勺。”

  多少年来,人们对这种模式化、简单化的东西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不觉其危害,从而不知扼杀了多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这些年大家接受了一些国外的教育思想和模式,就会发现,与外国的学生比较,中国的孩子往往考试成绩不错,但在活力和动手能力方面不如外国的孩子。这种情况跟中国家长轻视个性、创造性的培养方式不无关系。人格教育的缺失、薄弱会造成一些孩子独立意识、主体意识的缺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用宠、惯、溺爱的方法来“疼爱”孩子,然后在他们犯错误的时候就用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们,伤害他们的自尊。家长、教师总是数落孩子的缺点,让他觉得自己毫无优点,家长把孩子当作完全隶属于自己的私有财产,教师把学生当作必须绝对服从自己的绵羊,这必然使他们从小丧失独立人格和自尊。

  对于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家长还要让他们了解到生活的意义。一旦让他们懂得了生活的意义,孩子就像是有了打开生活之门的钥匙。要想拿到这把钥匙,就要鼓励孩子的合作之道,在日常生活及平时的游戏中,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和同龄孩子之间的合作,并让他们遵循自己的行为方式做事。家长要知道,对合作的任何妨碍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例如,只对自己有兴趣的被宠坏的孩子,很可能把对别人缺乏兴趣的态度带到学校。如果一个孩子对一门功课不感兴趣,而他之所以上课就是因为这样做能换来老师的喜爱。当他接近成年后,这种态度也会影响他和社会的接触,尤其是影响他处世的能力,他不会锻炼自己的责任感和独立性,他也就不能应对任何生活的考验。

  第二章 孩子人格的统一

  小孩子的嫉妒心理和成人的嫉妒心理有着很大区别,成人往往会考虑各种因素而尽量掩饰自己的嫉妒心理,而孩子一般会通过具体的言行直率地表露自己的嫉妒情绪,他们通常不会去考虑自己的嫉妒是否会引起别人对自己的不良评价等后果。他们往往会直接地将因自己的嫉妒引起的不快情绪归责于自己所嫉妒的人,进而对引起他嫉妒的人或事做出直接的对抗行为,以发泄心中的不满。例如,直接打骂他所嫉妒的人,毁坏令他嫉妒的具体物品等,而不会以其他替代的方式间接去达到发泄自己心中不满的目的。

  孩子的心理是个很有趣的东西,如果家长能捕捉孩子的心理,并把它作为自己不断思考的问题,那我们的孩子真的是很幸运。但是许多家长都会把孩子犯的错误和当前所处的环境联系在一起,只会就事论事,而没有想到是什么才会导致这种事情的发生。就好像从完整的旋律中抽出一个音符,然后试图脱离组成旋律的其他音符来理解这个音符的意义。这种做法显然欠妥,但却在我们的生活中普遍发生。

  很多孩子在童年阶段都有尿床的经历,这总被家长训斥,甚至把这个非常没有面子的消息传达给周围的师生和邻居,可是家长却没有想过,有的孩子在晚上会尿床,但是在白天却不会尿湿。如果环境或者家长的态度 突然改变时,孩子的这个坏习惯也会突然消失。可见这不是生理上的原因,应该是心理的阴影导致的。

  但是还有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可能许多家长都想不到,那就是,患有夜尿症的孩子,他们虽然也不喜欢自己的这个毛病,但是他们在内心却希望把这个毛病保持下去。这是因为,孩子在患有夜尿症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家长、亲戚等各种周围环境的关注,让他们有备受重视的感觉。这个时候,有很多夜尿症孩子会不自觉还在夜晚尿床。也就是说,如果孩子了解到自己的这个毛病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大讨论,他就可能不愿意治疗自己的病。对于这类事情,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也说过这样的例子:在犯罪分子中,有相当比例是来自那些父母是职业压制犯罪的家庭,像法官、警察等;而教师子女中,不服管教的大有人在;在医生的孩子中,也有很多精神病患者。

  孩子之所以夜尿大多是想引起家人的注意,就像我们之前说的那个男孩,他表现出的对周围人的对抗和夜尿是同一个性质,都是嫉妒心理所致。嫉妒是一种原始的情感,是人类心理中动物本能性的表现,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孩子的嫉妒是孩子将自己与别的小朋友做比较而产生的消极情感体验,是指当孩子看到他人的某些东西比自己强,或者自己曾经拥有的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一种不安、烦恼、痛苦、怨恨并企图破坏他人优越状况的复杂情感。孩子嫉妒的成因较为复杂,其包括儿童先天气质类型、外部教养环境、个人能力强弱等诸多因素。

  不能容忍身边亲近的大人疼爱别的孩子是孩子嫉妒心最常见的表现。孩子最初的嫉妒总是与自己的爸爸妈妈等身边亲近的人有关,当大人们疼爱别的孩子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不满、哭闹、反叛等行为,有的甚至会出现一些倒退行为,如故意尿湿裤子,故意做出比自己实际年龄幼稚的行为,以期引起大人们的注意。

  第三章 超越自卑 接近优秀

  我总是拿减肥成功之后的心理来和孩子的这种雄心做对比。减肥成功后的人一般都会比较好地控制自己的食欲,因为他们想留住现在的状态,他们太害怕回到以前了,所以他们总是极力用各种办法保持现状,如果有一点反弹便会自责。成功也是这样,如果他们尝到了成功的滋味,就会努力一直保持,他们的信心和努力都是勇敢的标志。相反,如果我们总是对孩子失去信心,每次在他做事之前就对他说这样做肯定会是个错误,那么他对自己的具体行为进行判断时也会失去信心。

  儿童有偷窃或其他不良行为,经常都是出于想报复之心。而报复的初衷,不过是因为他的过度自卑。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和上面的女孩相似的家庭中,他的自卑情绪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显现出来。

  还有一个故事:一个15岁的女孩失踪了8天。当她被找到后,被带到警察那里。她在那里编了一个故事,说她被一个男人绑架,他把她捆起来后,关在一间房子里达8天之久。没有人相信她的话。医生亲切地和她谈话,要求她说出真情。她对医生不相信她的故事非常恼怒,于是打了他一记耳光。

  我们试图研究这个女孩的心理,后来她自己说,她印象深刻的梦是这样的:“我在一家地下酒吧里。当我出来时,我遇见了我的母亲。不久,我父亲也来了。我要求母亲把我藏起来,免得让他看到我。”

  她很害怕她的父亲,而一直在反抗着他。他经常惩罚她,她因为怕受惩罚,只好被迫说谎。

  当我们听到撒谎的案例时,我们就必须看当事人是否有严厉的父母。如果孩子从小就畏惧家庭环境,那么他经常撒谎就是正常的,因为他没有安全感,于是他靠撒谎来掩饰自己的内心。

  第四章 引导孩子走向优秀

  很多孩子的懒惰就是娇惯出来的,所以要克服孩子因娇惯而养成的懒散心理。孩子懒散好像是通病,这与家人的娇惯有一定关系。很多孩子的懒惰,表现在事事向大人求助:“妈妈,快来帮我……”起床时,也会窝在被窝里,等着父母给穿上衣服。甚至连东西掉地上都会假装没看见,因为他知道家长会替他捡起来。他纠缠家长,就是想让家长帮他做这做那。对于孩子的这种毛病,最好让他做一些锻炼自己独立能力的事情,慢慢锻炼他从小事做起的能力,慢慢改掉他的懒惰行为。

  有些家长现在还天真地以为,孩子的成绩好就什么都好。其实,高智商并不能代表成功。让我们的孩子在头脑聪明的同时,培养良好的社会情感,具备高水平的情商是走向成功的保证。智商是用来反映一个人智力水平的数值。它体现了一个人的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和知识面。而情商是用来反映一个人社会适应性、社会交往能力的数值。它体现了一个人的同情心、情感表达能力、自控力、适应性、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受人欢迎的程度、是否善良、友爱、尊重他人、是否能承受压力、坚持不懈等。

  培养孩子良好社会情感可以帮助他和谐地与人交往,并懂得关心、爱护他人,体谅、宽容、同情、尊重他人。还能使他适应未来社会的环境、竞争与压力,在逆境和挫折中充满自信,并积极进取。一个情商高的孩子应做到,无论周围的环境如何变化,都能保持平和、开朗、快乐的心态和强烈的责任心。我们做家长的,首先要时时给予孩子信任和关爱;在孩子遇到实际的困难时,要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并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另外在生活中不要什么都把孩子放在首位,不要让孩子觉得这个家就是围着他转的,要让孩子体会到家长的辛苦和不容易,体会到出去和周围的人交往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

  第五章 自卑了,哪里说理

  大多数体弱、残疾的儿童都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通常表现于两种极端的行为方式之中。他们说话时,要么退缩胆怯,要么咄咄逼人。这两种表现表面上互不关联,实际上却同出一源。他们或是说话太多,或是太少,但都是为了追求他人的承认和认可。他们的社会情感很弱,这是因为他们对生活不抱希望,认为自己实际上也没有能力为社会作出贡献,或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社会情感用来服务于个人。他们希望成为领导者、英雄人物,永为世人瞩目。

  当孩子有缺点的时候,家长有没有想到,自己的童年是什么样的,那个时候我们的父母也是那样对待我们的吗?所以一定要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假如孩子画了一匹马,那么你最好不要过多地挑剔这里不好、那里不像,而应发现孩子的每一成功之处,并做出由衷的赞赏:“看,这马尾巴画得真好呀,好像是在风中飘舞一样!”或者“你为马涂的颜色真漂亮!我敢说这可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马儿!”

  家长在鼓励孩子时,对孩子的赞赏应该是诚恳的,而不是应付的、客套的,更不应该是虚伪的、做作的。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家长须在思想方法上做出调整,在表述上讲究艺术。

  不要给孩子太高的要求,家长应该始终就要有这样一个观念:帮助孩子从自己的行为中获得满足和动力。我们应该让孩子懂得:做该做的事,并且把它做好,这本身就是成功,也是对自己最好的肯定。

  在鼓励孩子时,措辞也显得尤为重要,家长把对孩子的表扬变成孩子的自我肯定,这样孩子就能更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作为是正确的,也会树立起自信。例如:“你今天用积木盖起了这么高的大楼,我真为你感到自豪!”可改为:“你今天用积木盖起了这么高的大楼,你一定为自己感到自豪吧!”

  第六章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

  家庭内偶尔发生的失望与伤心,应使夫妻更加亲近彼此,并增加相爱之心。由于经历同样的苦乐悲欢,遭受同样的成败得失,他们的人生便十分坚强地联结,以使他们的性格融洽一致。这样看来,家庭中有了儿女,乃是未来幸福的有价值投资,同时也是一种最有趣味之人生经验。我曾经不止一次地见过起初不愿意要孩子的夫妇,在很多次被有孩子的家庭影响以后,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最终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孩子。

  孩子往往会在父母之间选择一位做他最信任的人。他或许有些难题要请教父母,有时也许是他的天性喜欢和人谈谈心事。孩子很少会向父母两人同时求教的。他宁愿于父母两人之间,选取他所最亲近的一位。

  如果他的尝试成功,这位便可能成为他的知己,以至于似乎对于父母中的一位有了一些偏爱的情形。这种情形不应使父母之间产生嫉妒。他们反当以此为高兴,因为孩子已在他们两人之间选了一位可推心置腹的人,这比他向别人去讨教好得多。

  当然,未被孩子选为心腹的一位也应当自我检讨一番,看看孩子到底为何不愿与自己亲近。但无论如何,不可强迫孩子与自己谈心事,这是不聪明的。最好是自己与孩子单独相处之时试探他的心意,但如果孩子坚持不谈心事,做父母的人也不应该觉得自己受了排斥。他反而应当接受此项挑战,设法证实自己是个忠实可靠的朋友。

  第七章 孩子的心理处境

  心理弹性是个体持续应对压力所需要的人格素质。它通过内部和外部的保护性因素得到发展。心理弹性通过四种方式起作用:减少危险的影响,或者减少暴露于危险因素的机会来调节危险因素,使其对个体的消极影响减低;减少不幸经历后的负面连锁反应;提高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为孩子指出正面的机会,这能帮助他们产生希望和获取成功的资源。

  孩子的有些表现未曾被注意到,但却有其意义,例如,孩子的睡姿。这里举出一个有趣的例子。一个15岁的男孩曾被这样的幻觉所困:当时的皇帝弗兰西斯·约瑟夫死了,他的鬼魂出现在这个男孩面前,并命令他组织一支军队向俄罗斯进军。我们在夜间走进他的房间,发现他的睡姿俨然一副拿破仑指挥千军万马的样子。在第二天,我们见到他的时候,发现他仍是一副类似夜间的军人姿势。可以看出,他的幻觉和清醒状态之间的联系相当明显。我们和他交谈,并使他试图相信,皇帝还活着。他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我们了解到,他在学校的时候,总是因为自己身材矮小而遭受奚落。我们问他是否有人和他走路的姿势相似,他想了一会儿回答说,“我的老师,麦尔先生。”看来,我们猜对了,只要我们把这个麦尔先生想象成为另一个小拿破仑,我们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这个小男孩告诉我们,他希望成为一名教师。他喜爱他的老师麦尔先生,并乐于在各个方面模仿他。简言之,这个男孩的全部生活史都浓缩在这个姿势之中。

  第八章 在学校里的孩子

  如果一个学生特别看重智商的高低,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竞争和个人的野心方面来。有的学生不喜欢看到别人遥遥领先,他们或不遗余力地去追赶,或陷入失望,带着主观的情绪看待事物。教师就应该在这个时候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校正,这就是为什么教师的建议和指导如此重要。教师一句恰当的话会把孜孜于竞争的学生引向合作的轨道,也能把盲目追求上游的学生拉回正常的学习轨道上来,这就是教师对于以智商为题引申出来的最大意义。

  一个男士因在职业上遇到诸多问题,便去找心理学家治疗。心理学家从他对童年的回顾中发现,他是父母唯一的男孩,是在姐妹群中长大的。他出生不久父母就去世了。到了上学的年龄时,他不知道是到女子学校还是到男子学校就读,后经姐妹的劝说,便去了女子学校读书。但由于是女子学校仅有的几个男孩,老师并不把他放在眼里,甚至呵斥与责骂随口即来。后来这个男孩忍受不了老师的恶语相向,公然与老师冲突。因此,他很快就被学校劝退了。我们可以想象这件事会对他的心理产生多大的影响。

  学生是否专注于自己的学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兴趣。促使并保持学生的专注,发现学生是否专注,或是否能够专注,这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一个部分。有许多学生不能专注于自己的学业。他们一般是那些被宠坏的孩子,一下子被学校里这么多的陌生人吓坏了。如果教师又较为严厉一点,这些孩子就会有似乎记忆力欠缺的表现。不过,这种记忆力欠缺并不像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那些被教师指责为记忆力欠缺的学生,却能对学业之外的事情有清晰的记忆。他们完全能够做到精神专注,但这只有在溺爱他们的家庭情境中出现。他们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被宠爱的渴望上,而不是集中在学校的学业上。

  第九章 在外面的孩子

  赞美教育固然好,但是它和批评教育一样,其存在和使用是有一定的条件限制的,是由很多人为因素所影响的。不能一概而论、广而言之、扩而大之,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赞美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其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促使孩子克服困难,努力进取。培养的是自信心,而不是自负心,但是如果过分夸大孩子的优点,甚至是杜撰一些优点来取悦孩子,那么培养的就不是孩子的自信了,而是自负。

  有一个小学教师无奈地说:“嗬,现在的孩子真是难教育,老师根本不敢管,浑身是缺点,不敢批评,一批评马上就又哭又闹。家长也听不得对孩子的批评,只能小心翼翼地伺候着。一不小心,孩子受了一点委屈,马上就向学校反映。”这就是当前教育中让教师头疼的事情。

  赞美是一种贴合实际的赞美,并不是一味的、没有原则的赞美。其实,我们很明白,什么是值得赞美的、表扬的,而什么又是值得批评的、指责的。所以,在赞美的时候,请想一想,是否真的值得赞美;在表扬的时候,请想一想,是否真的值得表扬。只有在进步、正确、有利引导的情况下,正确的表扬、赞美才能培养孩子自信心,否则,只能是把你的孩子带到自负、狂妄、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正确的是非观、拥有扭曲的真善美的道路上,毁掉孩子的一生。

  第十章 青春期的孩子

  有些孩子在青春期到来的时候开始变得独立自主、学习出色,显示他们走上了健康的发展之路。相反,有些人则在青春期停止了成长。他们找不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不断折腾——不停地变换学校。否则,他们就会无所事事,根本不想学习。这些问题并不是在青春期才产生的,它们只是在青春期时才清晰地浮出水面而已,它们是过去形成的。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一个孩子,如果我们给他更加独立地表达自我的机会,而不是像他在童年时那样处处被监视、监护和限制,我们就能预测他在青春期时的表现。

  青春期的感情问题是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因为每个人在这个时候都容易发生青春萌动,而这个时期又是家长认为的学习的最危险时期,所以很多爱情小说都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青春期有爱情吗?问题的答案仍然与他青春期之前的生活密切相关,只不过青春期强烈的心理活动使得这个答案更为清晰、准确。

  其实,很多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并不是急于得到爱情,他们很清楚自己应该在这个阶段干什么,只不过由于家长太敏感,他们在青春期被太多目光监视,即使和平时一样的表现也会被家长发现“蛛丝马迹”来。有些青春期的孩子对待爱情问题既理智又幻想,他们或是浪漫,或是勇敢。而不管是浪漫还是勇敢,他们都显示了正确地对待异性的行为规范。

  第十一章 父母和教师的失误和责任

  教育孩子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善于利用新观念、新方法和新理解,而不是盲目地和以前一样。现在什么学科都提倡用科学的办法,我们的教育更是要和科学结合起来。只有用科学的方法理性对待自己的孩子,才能更加理解孩子,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

  作为家长和教师来说,如果能对孩子的行为做具体分析,宽容地对待孩子,这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像给孩子指明一条宽阔的大道,让孩子在做错事的时候有一个出口,有一个改正的机会。

  宽容的家长是在孩子做了错事以后,用一种宽大的胸怀接纳孩子的过失,并不去计较追究,只是及时地、技巧性地引导、提醒、启发,使孩子的内心深处受到自责,感到悔恨,促使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玛丽情窦初开的时候和一个男孩发生了关系,并且怀孕了,她很着急,没对家人讲,便找一个朋友把事情解决了。后来她的另一个朋友偶然知道了这件事,如临大敌地向她父亲“揭发”了这件事。父亲很平静地对这位朋友说:“我知道这件事,她已经告诉我了。”事后,他教育女儿说:“你长大了,很多事可以自己选择、决定,但是要清楚地认识到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也是对自己的负责和爱护。”后来玛丽顺利考上了大学,最后成为了一名银行家。她对自己青春期时父亲的那次宽容永远铭记在心。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