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孩子的心理密码》别用孩子的错误惩罚他

2016-01-04 11:29:39出处:其他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适当的惩罚是爱的表现,也是规范孩子行为的有效手段。惩罚远远不是打孩子几下那么简单的事情,惩罚是一门艺术。容忍孩子的不良行为,甚至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寻找诸如“他累了”,“他没有午睡”,“他情绪不好”之类的借口,都是父母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对待孩子的错误,各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我们看看国外的家长是怎么处理孩子错误的吧。

  在新西兰,打孩子是一种违法行为,因此,父母一般都不会体罚孩子。汤姆就是个很冷静的家长,如果儿子在公共场所闹腾,只要不影响到别人,他一般都会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对待孩子,如:随他闹去。如果影响到别人,汤姆会将孩子抱走,将他放在一个比较开阔而安静的地方,让他继续闹,直到他闹够。汤姆平时看了很多儿童心理学的书,他明白孩子闹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他的某些目的,所以当孩子有这些表现时,汤姆总是在想,是不是自己哪些地方忽视了孩子?

  曾经有段时间汤姆发现,他的大儿子总喜欢往花园的鱼池里扔鹅卵石,并且屡教不改。他对儿子说:“你看看,你把小鱼砸痛了,把水池弄乱了。水池不漂亮了吧?”然后汤姆会要求儿子把水池里的石头捡出来。有的时候,儿子可能也会耍赖,不肯去捡石头。如果儿子耍赖,汤姆一般不会强迫他,他会自己下去把石头捡出来给儿子看。这个时候他会说:“你看看,你把石头扔进水池了,现在我要去捡石头,没有时间陪你玩。”这时候,儿子会体验到他不良行为的后果。于是,他会明白,他真的不能把石头扔进水池。

  其实,孩子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不懂事,他只是控制能力差一点而已,家长不妨时常把孩子当成成人来看,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承担责任,学着约束自己。

  在日本家庭里,父亲是绝对的权威。正是因为习惯了服从,所以日本人才成为最守纪律、最富于集体主义精神的民族。如果孩子犯了错误,日本家长会采取各种措施惩罚孩子。如取消孩子外出玩的计划,甚至让孩子饿上一顿,或者进行适度的体罚等。

  但是,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犯错,家长一般不会当众处罚孩子。家长认为,在公共场所处罚孩子是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而且也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如果孩子在外面表现得不尽如人意,家长一般都会在回家之后再对孩子的表现进行点评,或者给孩子一些惩罚。

  美国的教育应该说还是走在很多国家的前列,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和老师常常用一种叫做“计时隔离”的方式来“惩罚”一时不守规矩的孩子。例如:当孩子在家不听话瞎胡闹,或者和别的小朋友打架时,家长就会把他抱进他自己的卧室,让他独自待上3分钟。3分钟后,家长会准时把他抱出来,并借机对他进行说服教育,督促其改正缺点。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幼儿园,这种教育方法都很有效,而且对孩子具有一定的威慑力。

  由于美国有法律规定,小孩必须随时有成人陪伴和保护,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很少有被冷落或孤立无援的情感体验。因此,一旦被隔离而受到“冷落”,必然会从心理上产生强烈的震撼。其次,孩子一般都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和群体意识,把孩子从群体中隔离开来会使他们感到自己被区别对待了,从而产生一种“不平等”的感觉,孩子对此是非常敏感的。孩 子是家长的宝,可以说,从孩子出生后,家长就无时无刻不在对孩子进行着教育。如何教育孩子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不同的教育方法、教育环境,塑造了不同的孩子。个人认为,教育孩子需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有机结合,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事物有快有慢,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但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一个方面。作为家长,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要多赞美孩子。尤其要赏识孩子的勤奋和努力,对他们的努力给予最热情的支持和鼓励。 多多赞扬和鼓励孩子,这不是溺爱孩子,而是一种教育的智慧。赏识,是一把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它可以引导您的孩子乘着自信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它可以让您的教育携着温馨的爱意,融入孩子的心灵!作为家长,不要吝啬我们的鼓励,相信孩子能行,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孩子也就有了前进的动力。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