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孩子的心理密码》想了解孩子,先看看他的“后背”

2016-01-04 11:29:48出处:其他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孩子的心理是个很有趣的东西,如果家长能捕捉孩子的心理,并把它作为自己不断思考的问题,那我们的孩子真的是很幸运。但是许多家长都会把孩子犯的错误和当前所处的环境联系在一起,只会就事论事,而没有想到是什么才会导致这种事情的发生。就好像从完整的旋律中抽出一个音符,然后试图脱离组成旋律的其他音符来理解这个音符的意义。这种做法显然欠妥,但却在我们的生活中普遍发生。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不能对孩子的错误咄咄逼人,这样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危害。家长可以这样想想,如果儿童做了招致惩罚的事情,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当然,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如果犯了错误,不仅对孩子不好,还会给家长带来难堪。家长总是站在自己的面子和利益问题上考虑,因此当孩子有错误时,惩罚就是对孩子的第一个处理办法。不过,惩罚的手段对孩子往往是弊大于利。

  如果孩子经常在一个问题上犯错误,教师或家长就会先入为主地认为他屡教不改。相反,如果这个孩子其他方面表现良好,那么,人们通常会由于这种总体的好印象而不会那么严厉地处置这个犯错误的孩子。不过,这两种情况都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源,即在全面理解儿童人格统一性的基础上,探讨这种犯错误的情况是如何发生的。这有点像我们前面比喻的,如果脱离整个旋律的背景来理解某一单个音符的含义,那对这首歌的理解就毫无意义。

  如果我们问一个孩子他为什么懒惰,我们很可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因为孩子不会说出自己懒惰的根本原因。同样,我们也不要期望一个孩子会告诉你他为什么撒谎。就连深谙人性的伟大的苏格拉底都说过一句话:“认识自己是多么的困难!”我们怎么能期望一个孩子能够回答如此复杂的问题?别说是孩子,就连很多心理学家都对类似的问题无法回答。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我们要想办法认识孩子的整体人格,这个办法不是要去描述孩子做了什么和如何去做,而是要理解孩子对面临的任务所采取的态度

  孩子最初的生活环境对他的成长非常重要。有一个13岁的男孩,他有两个妹妹。5岁前,他是家里的独子,并且愉快地度过了这段美好的时光,直到他妹妹出生。当他是独生子的时候,他周围的每一个人都乐于满足他的每一个要求。毫无疑问,妈妈非常宠爱他。爸爸脾气好,看到自己的儿子依赖他,他感到高兴。孩子自然对妈妈更为亲近些,因为爸爸是个军官,经常不在家。他的妈妈是一个聪明善良的女人。她总是试图满足这个既依赖而又固执的儿子的每一个心血来潮的要求。不过,当这个孩子表现出没有教养和胁迫性的态度和动作时,妈妈也经常感到生气。于是,母子关系随之紧张。这首先表现在儿子总是试图支配妈妈,对她专横霸道,发号施令。总之,他总是以各种讨厌的方式随时随地寻求关注。

  虽然这个孩子给他妈妈制造了很多麻烦,但他的本性并不太坏。妈妈还是依从他令人讨厌的态度和行为,还是帮他整理衣服,辅导功课。这个孩子总是相信,他的妈妈会帮他解决任何他面临的困难。毫无疑问,他也是个聪明的孩子,也受到良好的教育,每次考试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这个孩子在8岁那年,伴随着妹妹的成长,家长把注意力偏移到了妹妹这里。这时候他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使得父母对他难以忍受。他开始自暴自弃,做什么事情都懒散拖沓,常使他妈妈盛怒不已。一旦妈妈没有给他想要的东西,他就扯妈妈的头发,不让妈妈有片刻安宁,拧她的耳朵,掰她的手指。

  虽然这个孩子的行为也受到了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批评,但是他拒绝改正自己的行为方式,他的妹妹越大,他偏执的性格就更加强烈,他的小妹妹很快就成为他的捉弄目标。虽然他还不至于伤害妹妹,但是他的嫉妒之心是显而易见的。他的恶劣行为开始于他妹妹的诞生,因为从那时开始,妹妹成了家里的关注焦点。就像我们前面说的,这个孩子由于嫉妒产生了一种心理,他希望用做一些出格的行为来引起家人的关注,于是妹妹就成了他的撒气桶。

  从这个孩子的行为我们可以发现,当一个孩子的行为变坏,或出现了新的令人不快的迹象时,我们不仅要注意这种行为开始出现的时间,还要注意它产生的原因。这里使用“原因”一词时应该小心,因为我们一般不会意识到一个妹妹的出生会是一个哥哥成为问题儿童的原因。但这种情况却经常发生。其原因在于这个哥哥对妹妹出生这件事的态度有问题。自然,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物理学因果关系,因为我们绝不能声称,一个孩子的行为之所以变坏,必然是因为另一个孩子的出生。但我们可以肯定,落向地面的石头必然会以一定的方向和一定的速度下落。而个体心理学所做的研究使我们有权宣称,在心理“下落”方面,严格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并不起作用,而是孩子在心理不健全的情况下,诸如嫉妒、自私,这些大大小小的错误在起作用。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