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孩子的心理密码》每个孩子都是有待雕琢的璞玉

2016-01-04 11:29:12出处:其他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有待琢磨和雕饰的璞玉,好的教育学家都会这么认为,每个孩子暂时不管是差劲还是优秀都有待雕琢,家长和学校不能把特定的行为视为一个孤立的音符,而是要把它视为整个乐章的组成部分,即整体人格的组成部分。

  对孩子的教育绝对是最能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可以说是一种最心心相印的活动。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我们在孩子面前要保持一颗爱心,没有了爱,教育孩子的任务将无法进行下去。“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产生高度的创造力。”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对孩子深沉的爱。”师爱犹如心理发展的乳汁,哺育儿童的心灵发展。每个孩子好比一块有待雕琢的璞玉,看若顽石的表层潜藏着耀眼的闪光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和成功者。”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要善于捕捉孩子在不经意间表现出的闪光点,于平凡细微处洞察孩子的点滴进步和创造探究的倾向,并及时加以强化,带动其他能力的发展。

  有个不善言辞的孩子,平时课堂发言根本不举手。后来的一次提问中,教师觉得应该给内向的他一个机会。他胆怯地站起来了,但是回答得很好,不但教师对他给予肯定,小朋友们也拍手祝贺他。这位学生脸上显露出从未有过的喜悦之色。在接下来的活动中,他表现得非常积极,多次举手发言。从那以后,每次活动中他都能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活动,学习兴趣越来越浓了。可见,做家长和做教师的首先要做有心人,要独具慧眼,善于挖掘孩子的闪光点,搭设让孩子展示特长、体验成功的“舞台”,孩子的成就感就会得到满足,变得乐学、好学。

  爱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满腔热情的关怀,是耐心细致的引导,是一种不图回报的付出。教师的一颗爱心,应时时体现在行为上、语言上、神情上,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使孩子们感觉到老师的爱,用老师真诚的爱的情感帮助孩子塑造人格。

  对孩子不仅要施予爱,还要学着理解孩子、懂得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这点看起来很容易,其实现在我们很难做到。我们成年人在这个社会上见过了太多成人的处事和思维,要做到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事情,真的很困难。孩子年龄小,由于受知识、经验、能力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创造性行为往往与淘气、不听话、顽皮联系在一起。家长往往只看到孩子不守规矩的一面,并在语言行为上不自觉地压抑甚至扼杀孩子的创造性行为。因此,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待孩子的各种行为,正确对待孩子的“越轨”行为尤为重要。我们看过了太多家长对孩子“施暴”造成后来孩子叛逆的例子,为什么不耐心对待孩子的错误呢?孩子的错误,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家长的错误,首先反省的应该是家长。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