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孩子的心理密码》目标下得越早,优秀来得越快

2016-01-04 11:29:38出处:其他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家长应该都有这个经验,孩子在2岁或3岁就为自己确定了一个追求优越的目标。这个目标总是在眼前指引着他,激励他以自己的方式去追求这个目标。错误目标的确定通常是基于错误的判断。不过,目标一旦确定就不易改变,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约束和控制孩子。孩子会以自己的行动落实自己的目标,他也会调整他的生活,以便全力以赴地追求和实现这个目标。

  虽然目标定得越早越好,但是定目标也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有这样一个故事:贝纳尔是法国著名的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剧本,在法国影剧史上有着特别的地位。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哪一幅?”在该报收到的成千上万回答中,贝纳尔以最佳答案获得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是:“我会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因此,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目标太大、不切实际会对孩子造成过重的压力而有负面作用,但没有目标的随意性也同样可怕。

  卡耐基也曾做过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一万个不同种族、年龄与性别的人之中,只有3%的人能够确定目标,并知道怎样把目标落实;而另外97%的人,要么根本没有目标,要么目标不确定,要么不知道怎样去实现目标……十年之后,对上述对象再次进行调查,结果令人吃惊,属于原来那97%范围内的人,除了年龄增长了十岁以外,在生活、工作、个人成就上几乎没有太大起色;而那原来与众不同的3%,却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他们十年前的目标,都不同程度地得以实现,并正在按原定的人生目标走下去。

  当然,作为孩子,不可能真正领悟这些内涵,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功、都能成为伟人。家长更应该先弄清楚教育的根本目的,然后才能科学地对待孩子。那么,家长对孩子应该确定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呢?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期望值呢?一般而言,在教育上有这样几个层面的目标。

  一是,成为健康合格的人。这是生命最基本的权利,最基本的成长要求,让孩子身心健康,具备正常的思维和动手能力,自食其力不危害社会。

  二是,成为一定的专业人才。在前者的基础上,根据每个孩子的智力特点和兴趣爱好,让孩子多方面发展并在某方面成为较专业的人才,能从事此领域的技术工作,并能不断学习。

  三是,成为杰出的精英人才。对基础条件较好,在某些方面有天赋的孩子,家长应制订相应的目标和科学计划,最大程度地让孩子掌握学习和创造的能力,不断进步,成为社会上的优秀人才。

  无论如何,制订任何一个具体目标的前提都必须是孩子乐意接受并为之努力的,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自由。而且,父母还应该在思想行为上,为孩子做好表率,成为他们实现目标的精神动力。再者,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发展变化,不断地修订目标,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因此,孩子对事物的个体性的理解决定着他的成长,记住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孩子陷入新的困难处境时,他的行为会受制于自己已经形成的错误观念。认识到这一点同样很重要。正如我们所知,孩子在情境中获得印象的强度和方式,绝不取决于客观的事实或情况(如另一个孩子的出生),而取决于儿童看待和判断事实或情境的方式。这是反驳严格因果论的充分依据:客观的事实及其绝对的含义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但是,客观事实和对事实的错误看法之间绝对不存在这种必然联系。

  我们的心理最为奇妙之处,是我们对事实的看法,而不是事实本身决定了我们的行动方向。这种心理情况特别重要,因为对事实的看法是我们行动的基础,也是我们人格建构的基础。人的主观看法影响行动的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恺撒登陆埃及时的故事。当时恺撒踏上海岸时被绊了一下,摔倒在地。罗马士兵把这视为不祥之兆。如果不是恺撒兴奋地张开双臂激动地喊道“你属于我了,非洲”,那么罗马士兵肯定掉头返回了,虽然他们都英勇无畏。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实自身的结构对我们行动所起的作用是多么的微小,现实对人的影响又是如何受到我们结构化的和整合良好的人格的制约和决定。大众心理和理性的关系也同样如此:如果在一个对于大众心理有利的环境中出现了人的健康的理性常识,这并不是说大众心理或理性是由环境决定的,而是体现了两者对环境自发的看法一致。通常,只有当错误的或谬误的观点受到批判和分析的时候,才会出现理性常识。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