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生说:当我的孩子生病时》你所不知道的宝宝发热真相

2015-09-01 10:21:15出处:其他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发热是宝宝铸就免疫力的最佳时机

  半岁之后的孩子最常出现的身体状况就是发热,几乎每个带过孩子的家长都曾被孩子突然升上来的体温惊吓到,都曾为孩子持续数日不退的发热焦虑抓狂过,也都因不了解发热的真正原因和后果而产生过各种胡思乱想。从公立医院到私立医疗机构,我在儿科诊室为孩子们看了十多年的病,见过无数因孩子单纯发热而紧张甚至惊恐的家长,甚至我这个儿科医生也在儿子乐乐第一次发热时有过彻夜担忧的经历。所以说,要想摆脱发热的困扰,必须要了解发热的来龙去脉,并保持正确的心态。

  频繁发热不一定就是有严重疾病

  琦琦的妈妈就是一个典型的被孩子发热所困扰的家长。琦琦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今年3岁,刚上幼儿园,从5月到11月这半年间平均每个月发热一到两次,琦琦妈妈带琦琦来看诊的时候特别地焦虑、担心,紧锁的眉头、焦灼的眼神、不安的语气,让整个诊室的气氛都变得凝重。

  不等我问完诊,琦琦妈妈已经开始不停地发问:“为什么琦琦半年间发热这么频繁?医生,不会是什么不好的毛病吧?不会是白血病吧?”再看琦琦,虽然发着高烧,但面色红润、活动自如,精气神好着呢。

  凭我的经验来看,琦琦的病情并不严重,没有什么大问题。于是我宽慰琦琦妈妈不要过于担心,但因为琦琦妈妈的坚决要求,我们给琦琦做了一些化验检查,最后证实琦琦就是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没有任何其他恶性疾病的证据。最后,琦琦的发热在第五天退了,这下琦琦妈妈悬着的心才彻底地放了下来。

  发热往往能帮助孩子建立免疫系统

  其实,大多数婴幼儿在2岁内都会出现8~10次上呼吸道感染。如果孩子已经入了幼儿园,或者家里有已经上学的哥哥姐姐,那可能会得更多次上呼吸道感染,因为病菌容易在密切接触的孩子之间传播。

  不过,家长对此不必过于担心。大家都知道,我们生存的自然界有成千上万种病菌,我们的呼吸道直接与外界相通,且孩子的呼吸道及免疫系统都没有发育完善,因此更容易遭到病菌的侵袭,也就会出现反复的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痊愈之后,孩子的呼吸道就会恢复正常的状态。

  所以,面对孩子的反复发热,如果医生判断只是由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引起,那么家长们就无需太紧张,因为这种反复感染发热的过程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免疫系统。

  新生儿会从妈妈体内获得一些抗体,这些抗体可以保护新生儿不受病菌的侵袭,所以一般半岁内的孩子患感染性疾病的概率相对要小一些。到半岁以后,孩子从妈妈身上获得的抗体慢慢消耗殆尽,必须依靠自身去健全自己的免疫系统,从而获得抗体,而这些抗体正是在一次次与病菌的交锋中获得的。

  如果不好理解,可以这样打个比方。新生儿好比一个新成立的国家,最开始从妈妈那里继承了一些防御武器,但用完后就必须靠自己的努力来建立新的防御工事。起初他的国防力量(免疫力)很薄弱,敌军(病菌)入侵的时候,尚不能有效地组织防御,敌军就会攻入(如病菌进入血液循环,或肺部、脑部等部位),大部分的国家会在敌军入侵时组织反抗,一步步建立起自己完善的国防力量,下次再有敌军入侵的时候,就拥有了足够的力量去歼灭敌人。

  孩子遭受病毒、细菌攻击的时候,就像新成立的国家面对入侵者会做出反抗一样,孩子的身体也会做出一系列反应,也就是反抗病菌的入侵,其中发热就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反抗表现之一。通过一次次地战胜发热,孩子的免疫力也在一步步得到完善。所以说,发热并不总是可怕的,有时候反而是孩子建立属于自己的“免疫部队”的最佳时机。

  孩子上学后容易交叉感染,增加发热概率

  现在的孩子们真是被照顾得特别周到,家长们为孩子营造了非常好、非常干净的生活环境,甚至有的家长对孩子有些过度保护,很少让孩子在户外活动,孩子接触的人群也相对单纯,通常只有几个主要照顾者。一旦上了幼儿园,孩子进入一个很大的集体以后,接触到的环境变得复杂,这个病毒,那个细菌,便集体来袭,以往一直待在相对干净的环境中的孩子往往就招架不住了,并且孩子聚集在一起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因此孩子就会频繁出现感冒发热等各种症状。

  我的儿子乐乐在上幼儿园之前,也是被保护得很好的孩子,结果上幼儿园的第一个学期,上学和请假在家的时间相当,头疼脑热咳嗽之类的基本没消停过。直到经受住了这一个个考验,乐乐才真正成了顽强的“小战士”,对一般的疾病都有了一定的抵抗力,于是第二学年的情况就好多了。

  作为儿科医生,我知道很多时候孩子的疾病并不严重,普通的感冒发热并不会伤害到孩子的健康,家长们是因为对疾病不够了解,所以才产生了对疾病的恐惧。因此家长们除了关注孩子的健康问题以外,更应该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摒弃不必要的焦虑和不恰当的做法,家长只有拥有正确的心态,掌握正确的疾病知识,才能帮助孩子更快更好地康复。

  宝宝有病不会装,精神好就不用慌

  初入冬的一个夜晚,儿科急诊室,我正被生病的孩子以及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那叫一个水泄不通。

  突然,急诊室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一位年轻女子带着哭腔的呼喊:“医生,救命啊!”急诊室里常常上演“生死时速”,但凡听到急促的脚步声、女人的哭声、呼救声,医生的心脏就会猛然收缩,不过最让人紧张的还是广播里护士的呼叫声:“儿科医生,速来抢救室。”

  孩子发热但精神好,说明问题不大

  听到呼救的声音,我立即跑出诊室,迎面而来的一位年轻妈妈,抱着一个约摸1岁大的宝宝,年轻妈妈的眼睛里透着慌乱和无助,带着哭腔望着我说:“医生,快救救我的宝宝!”“别急,来,让我看看。”我一边安抚她,一边看了看妈妈怀里的宝宝,小家伙可精神了,乌溜溜的眼珠子瞪着这个陌生而又热闹的地方。

  这下我顿时明白了七八分,宝宝看起来并没什么大碍,倒是妈妈比较焦虑,此刻最主要的是安抚好妈妈的情绪,缓解她的焦虑。接下来我仔细地询问了宝宝的情况。

  宝宝叫豆豆,刚满1岁,突发高热,但没有其他不适症状,精神状态也很好,我确定宝宝目前并不存在大的问题。“豆豆妈,别紧张,宝宝只是有些发热,这是因为她正在与疾病打仗呢,小家伙精神很好,说明这场战斗她很轻松,她肯定能打败病菌的!”我轻松地对豆豆妈说道,于是豆豆妈放下了些许紧张的情绪,面部表情也松弛下来了。

  “先让护士给宝宝量个体温,宝宝发热的时候不能包这么严实,你要给宝宝脱点衣服散散热。”说完后,我回到诊室,还得接着处理之前先来的孩子们。

  体温高低并不是孩子病情轻重的判断依据

  急诊室经常会有这种情况出现,门口围着一堆孩子和一堆家长,某位紧张的家长突然冲进来说:“医生,我的孩子高烧39℃!”焦急的语气中透露出想要优先看诊的渴望,这时旁边原本默不作声的家长们顿时开始骚动起来:“医生,我们家的39.5℃”“医生,我们家的40℃”……家长们立即摆开架势,比谁体温高啊,想插队,门儿都没有。这时候,我必须得出来收拾局面了:“各位家长,有没有自备的退热药?38.5℃以上的孩子先服退热药,没有退热药的,我先开退热药,吃完药了,咱还按顺序看。”

  在大部分医院的儿科门诊,尤其是工作量极其大的那些地方,一般儿科医生来不及针对每个孩子的疾病详细问诊,也没有时间去做详细的全身体格检查。因此对于有经验的儿科医生来说,看诊的感觉尤为重要。儿科门诊大部分都是常见病,而这些常见病大部分都不严重,具有自限性,有较大自愈的可能性。对于有些一天看100个小病号的医院门诊,事实上医生不可能记住每个孩子的病情,但有一点是必须要做到的——及时地甄别出病情真正严重的孩子并进行治疗。

  那是不是体温越高代表病情越严重,越有看诊的优先权呢?当然不是。体温的高低并不代表疾病的严重程度。如果孩子发着高烧,但却活蹦乱跳,说明孩子病情并不严重,而那些即便体温不高,但不哭不动的孩子才是真正病情严重的。

  孩子的病情是否严重,关键看精神状态,孩子不装病,有劲儿就能闹腾呢。我常常跟家长说这样一句话:“如果孩子能吃能喝能玩能睡能拉,问题就不会太大,不哭不动的孩子才是真的病了。”临床上我就遇到过很多孩子因为生病时表现得太“安静”,家长也不懂观察,不觉异常,导致病情差点被延误。

  孩子太“安生”,往往预示病得重

  2岁半的男孩小军军,两天都不吃不喝不下床活动。大家想想,正常的2岁半的男孩,除了吃饭睡觉,有消停的时候吗?两天不下床了,一定是非常严重的情况。但是一开始,家长并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两天后才觉得孩子状态不对。当时孩子是夜里来住院部的,接诊医生看孩子没发烧,心跳呼吸都正常,并没有引起重视,就按普通的病情处理。幸好,孩子一夜平安没出状况。

  第二天主任带着大家一起查房,发现孩子颈部强直,克氏征、巴氏征等一系列反映大脑神经系统的体查项目都不正常,结合孩子很差的精神状态,我们都怀疑可能是孩子脑部出了问题。于是准备给孩子做腰椎穿刺检查(简称腰穿检查)。

  腰穿检查属于有创性的检查,按照现在的医疗规范,每家医院做这个检查之前都要和家长签一个腰穿同意书。进过医院的人都知道,发生率极低的,甚至没发生过的但理论上有亿万分之一发生概率的事情,都会以最坏的结果写在同意书上,往往还没等全部看完就已经一身冷汗了。

  看完同意书之后,因担忧和恐惧,小军的父母早已泣不成声,于是我安慰劝导他们:“腰穿在儿科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检查手段,同意书上说的并发症都极少发生,我们做过很多例病人,基本上没发生过上面的情况。抽取极少量的脑脊液也不会影响孩子的发育。”

  从我第一次做腰穿到现在被同事们戏称为“陈一针”(一针就成),“无他,唯手熟尔”,其实,对于经验丰富的医生来说,通常做

  腰穿都是没有问题的,家长们不用过于担心。

  小军的爸爸妈妈把小军送进穿刺室后,就被我们礼貌地请了出去。很多孩子一进到穿刺室就开始号啕大哭、挣扎反抗,往往需要药物镇静后才能进行穿刺操作。而小军不怎么哭,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床上,只是在穿刺针进皮的那一瞬间轻轻地缩了一下,就又乖乖地不动了。旁人可能会觉得孩子很乖巧,但有经验的医生知道,这个孩子病得不轻。

  正如我们的预料,正常孩子的脑脊液是慢慢出来的,而小军的脑脊液几乎是喷出来的,压力超过了400毫米水柱,而正常孩子的脑脊液压力只有100毫米水柱左右,并且小军的脑脊液不像纯净水,更像混浊的淘米水。检查结果确诊为颅内感染。

  所以说,体温的高低并不代表疾病的严重程度,并不是“烧”得越高孩子病情就越严重,精神状态才是反映疾病严重程度的金指标。孩子天性好动,只要有劲儿绝对不会歇着,除非病得严重,孩子的精神和体力才会受到影响。即便孩子高热达40℃,只要活蹦乱跳的,家长就不用太担心;即便孩子不发热,但提不起劲儿,总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家长也得警惕他(她)可能病得很严重。

  找准发热源头,降温水到渠成

  3岁的宝宝小豆子,因为“流涕、咳嗽3天,发热1天”来就医,诊断考虑“普通感冒”。普通感冒就是感冒病毒通过飞沫传播等途径进入我们的呼吸道,刺激我们的鼻腔、气管等引起流鼻涕、咳嗽的症状,同时病毒会刺激我们的机体,机体调动免疫部队来消灭病毒,在免疫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发热的症状。

  一句话,感冒病毒就是小豆子发热的源头,而发热只是他感染了感冒病毒后的一个症状而已。不过,有超过100种病毒可以引起普通感冒,且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所以不同孩子感冒时伴随的体征和症状往往差别很大。有的孩子可能只出现流涕、咳嗽的病症,没有发热,而有的孩子就会表现为发热,这就是个体的差异了。对于一系列的感冒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我们只能对症处理,只有等身体打败感冒病毒,热才能慢慢退下来。

  在很多新手爸妈看来,发热是一种常见而且棘手的疾病,但看到这里我希望家长们已经能够理解,发热本身不是病,只是疾病的一种表现而已。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哪些原因可能是导致发热的源头。

  一般来说,导致孩子发热的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其中最常见的当属感染性的因素,比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支原体或衣原体感染等,大家常常听说的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支气管炎、秋季腹泻、支原体肺炎、细胞性痢疾、水痘等都是感染性疾病,发热常常是这些疾病发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之一。

  非感染性的因素,包括肿瘤、自身免疫疾病和血液病等疾病,也可能导致儿童发热。非感染性疾病导致的发热在临床上比感染性疾病要少得多,具体如白血病、淋巴瘤、川崎病、风湿热等,在这些疾病的病程中都可能出现发热症状。

  为什么有的疾病会让孩子出现发热症状呢?我们仍把病毒和细菌视为“敌军”,把体温调节中枢比作“司令”。“敌军”入侵孩子体内的时候,就会有“小兵”(内源性致热源)一路小跑穿过岗防报告给“司令部”(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到体温调节中枢)。“司令”面对即将打响的战役发号施令:一定要把“敌军”消灭!因此会把“戒备”提高(体温调定点),也就是可能会把正常的温阈37℃调至更高。“战斗”打响,“司令”的指令让“士兵”们一鼓作气(骨骼肌阵缩,产热增多),一派“热火朝天”。这个时候,虽然孩子的体温较高,但这个温度是孩子身体可以接受的,对健康来说也是无害的。当“敌军”被打败后,警报解除,体温调定点恢复正常,孩子的体温也就会恢复正常。

  所以说,是疾病让孩子出现发热,需要治疗的是引起发热的疾病,而发热伴随疾病出现,随着疾病痊愈而消退。因此,孩子发热时单纯降温或想法设法把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是没有意义的,就好比河水决堤时一味地加高堤防而不去堵住缺口一样,徒劳无功。因此,孩子发热时,我们应该先找到发热的源头,也就是找到真正的“敌军”并打败它,这样发热才能真正被遏止,发热的孩子才能真正“降温”。

  发热“好委屈”:我不是烧傻宝宝的“真凶”

  “医生,我听隔壁家的老阿姨说,她老家有个远房侄子,小时候发烧,脑子烧坏了。我孩子高烧,会不会也烧坏脑子啊?”在儿科门诊或者住院部,这样的问题出现频率非常高,似乎所有的家长都担心孩子会因发热而“烧坏、变傻”。

  发热真的会“烧坏”脑子,让孩子“变傻”吗?我只能说发热好冤枉!前面说过,发热是人体防御机制在发挥作用的一个表现,通常情况下它是身体对抗疾病的积极行为。一般来说,单纯的发热并不会对大脑细胞造成严重影响。

  可是为什么有些孩子确实是先高热,然后就出现了一些神经系统的后遗症,甚至变傻了呢?其实只要追根溯源就会发现,发热根本不是“变傻”的源头。让我们来慢慢分析,替发热洗清“冤屈”吧。

  一个9个月大的男孩,小名毛毛,发热3天后因出现抽搐、昏迷入院。孩子起病时正值夏天,跟随打工的父母居住在郊区农村,蚊虫较多,居住条件差,最关键的是孩子没有按时进行预防接种。

  入院时孩子浅昏迷,身体四肢肌张力较高、颈项强直(提示脑部有病变)。我们留取了孩子的血液和脑脊液做检查,最后确诊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我们确诊该名患儿以后,立即网络上报疾病控制中心,疾控中心立即安排工作人员到孩子的居住地进行彻底的排查和灭蚊工作。

  继续说这个孩子,虽然经过我们积极的救治,脆弱而又顽强的小生命闯过了一关又一关,经历了呼吸衰竭,后又顺利撤掉呼吸机,热慢慢地退了,生命体征也慢慢稳定下来,但过渡到了后遗症期,还是不太乐观地出现了肢体的偏瘫、智力的落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确实是“傻”了。

  大家一定认为毛毛小朋友是被烧“傻”的,对吗?但事情的真相不是这样的,毛毛的发热,是感染了乙脑病毒的表现之一,发热并不是罪过,真正让孩子的大脑受损的是乙脑病毒。乙脑病毒攻破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引起脑炎,从而导致了一系列后遗症。所以,不是发热导致毛毛“傻”了。

  发热会烧坏脑子纯属民间谣言,没有任何科学依据。通常发热不会导致脑损伤,只有高于41℃的高热才会导致脑损伤,而只有在极端的情况下,如大热天把孩子误关在封闭的汽车里,才会导致体温升到这么高的温度。很多时候是因为病菌感染合并了脑炎、脑膜炎,才出现了“烧坏”脑子的结局,并不是发热本身导致的,发热只是这些疾病的一个症状。

  因此,如果孩子只是41℃以下的普通发热,家长可以不用担心烧“傻”的问题,只需仔细观察,做好护理。

  返回目录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