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的成语

寓言故事的成语:自相矛盾

2015-12-03 出处:其他 作者: 佚名

关键词: 寓言故事的成语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语出《韩非子·难一》:“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汉语文字】自相矛盾

  【汉语拼音】zì xiāng máo dùn

  【出处】《韩非子·难一》

  【英文翻译】

  1. self-contradictory; inconsistent; paradoxical

  2. self-contradiction; antilogy

  3. to argue against oneself; to contradict oneself

  【成语解释】矛,长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1.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2.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

  【近义词】相互抵触、前后抵触

  【反义词】天衣无缝、自圆其说、无懈可击

  使用示例

  毛泽东《论持久战》:“英勇战斗于前,又放弃土地在后,不是自相矛盾吗?”。

  《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今二宫危逼,猾寇滔天,臣子当戮力同心,岂可自相矛盾?”

  出处

  “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

  典故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先誉其盾之坚,曰:“万物皆莫能陷之也。”俄而又誉其矛之利,曰:“吾矛之利,万物莫不陷也。”市人诘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

  楚人:楚国人。

  鬻(yù):卖。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利:锋利。

  以:用。

  弗:不 。

  应:回答。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什么东西都能穿破!”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不能回答。众人都嘲笑他。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以同时存在的。

  启示

  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分析评论

  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或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矛盾问题。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

  揭示道理

  世上没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难以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做事说话皆应三思。

寓言故事的成语

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一起来看看,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来自寓言故事成语,寓言成语故事有哪些,出自古代寓言的成语,庄子寓言四则成语等内容。……[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