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可以这样吗?》心灵成长与自由

2014-05-09 17:08:25出处:电子工业出版社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该来说说香香的变化了,我想,这也是大家关心的,虽然我不关心,对于我来说,无论我的女儿怎么样,都OK,都全然接纳,如此而已。

  首先,一生气就浑身发抖这样的现象,早已绝迹,在她开始慢慢会语言表达了,她本能地发现有更好的发泄方式,发抖这样的行为显然是不太可取的,所以首先被放弃了。不过有时候,香香会故意做出那个样子来,以显示她的气愤和在意,也没人教她,更没人纠正,一切全是顺其自然。

  其次,香香还是比较容易急、比较容易气,但是,急和气来得快,去得也很快,很少长时间哭了,一般只哭一两声,最多三四声,急和气就都消掉了。

  上周有一天,香香跑去厨房找妈妈。妈妈好像正忙着什么事而忽略她了,她叫了好几声“妈妈,我想和你玩”妈妈也没有理她。于是“哇”的一声就哭了,妈妈赶紧抱起来对她说:“对不起宝贝,妈妈没注意。”我当时正好在书房写作,注意听了一会儿,香香哭到第三声,就没事了。我把我的发现和她妈妈分享,她妈妈说:“三声都是多的了。”

  前几天,香香开始上幼儿园了,正适应呢,她的班级和我的办公室正好挨着,我在办公室忽然听到她一声长嚎并同时叫喊着“我想妈妈了,我想妈妈了”……我心里笑,小姑娘一定又受什么“委屈”了。正想听听能持续多久,结果马上就没了。

  今天上午,她正开心地走来走去,唱着自己喜欢的歌,满脸陶醉,一副幸福状,结果,刚开始一会儿(好不容易进入这个极其开心的状态的),就被保姆阿姨打断了。保姆阿姨完全无视她的状态,公事公办(发通知)一样告诉她:“香香,快穿上衣服,我们要出去了。”她一下子就蔫了,声音马上低八度,无限委屈地说“讨厌”,马上就快要哭出来的样子(我在书房里感叹,真是可怜啊——我们大人真是讨厌啊,太不懂得孩子的心了,生活太不注重心灵、细节和质量了——当然,我也不会说保姆阿姨,对很多成年人来说,生活要关注心灵和细节,诚属不可思议之超灵异事件)。如此开心的心灵的盛宴被打乱、被破坏、被草草终止,不光孩子难受,其实我也很难受的,我在书房正想着要不要出去安慰安慰她,就这么犹豫了几秒钟,孩子竟然没事了。几秒钟后,当保姆阿姨无知无觉地再次公事公办地发出通知时,她就很配合地穿好衣服,准备出去了。她委屈的时刻,竟然只持续了这么点时间。我不禁想:若换了是我,正在兴头上被人泼了一盆冷水,几秒钟的时间,足够吗?我若能达到这个境界,那绝对不是一般人了。

  第三,她经常会主动说情绪词汇,主动说出自己的心情了。

  有一次她要画画,找不到画笔还是画纸之类的了,然后就发脾气了,“哇啦哇啦”一阵,持续了好几秒。我也没在意,我做我的事,她发她的脾气。忽然,过了一会儿,她跑过来跟我说:“爸爸,刚才我生气了。”我很惊讶,对她说:“生气就生气吧。”

  有一次她搭积木,想搭得高一点,结果实验了好几次,都失败了。于是她很生气地大叫了一声,把手里的积木随手使劲一扔,又“哇啦哇啦”一阵。我正好也在旁边,也没有说什么,只是静观其变。一会儿,她抬起头对我说:“爸爸,我着急了。”真是出乎意料啊,我赶紧说:“着急就着急吧,来,爸爸抱抱。”

  又有一次,忘了是什么情况,好像是她要干什么被妈妈拒绝了,她就孤零零地站在那儿,好可怜的样子,低着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马上就要哭出来的样子。妈妈一直在忙,也没有察觉到这个,过了一会儿,香香走过来对妈妈说:“妈妈,我刚才好难过啊。”妈妈赶紧说:“宝贝,来,妈妈抱抱。”

  这样的时候很多,生活不经意间,就会发生这样的小故事。

  我们发现,我们怎么处理她的情绪,她就会完全照猫画虎般地去处理自己的情绪。

  第四,她会玩幽默了。

  有一次她玩水,把衣服都弄湿了,非得穿着湿衣服睡觉,怎么说也不听,妈妈就很生气。妈妈一直板着脸,香香却一直若无其事。好长时间后,妈妈忍不住,就说:“我很生气,你必须向我道歉。”香香说:“没事的,我一笑你就笑了。”一听这话,妈妈马上就乐了,真是拿香香没办法啊。妈妈就“骂”香香:“小王八犊子,越来越会玩了啊。”

  有一天,她百无聊赖,去找妈妈:“妈妈,我没意思。”妈妈说:“宝贝,来,妈妈陪你玩会儿。”香香说:“不,不要玩。”妈妈很惊奇:“那你要干什么啊?”香香:“要是有个咪吃就好了。”妈妈于是大笑,抱着香香吃咪。香香断奶其实很晚,两岁才断,但还是时不时想吃一会儿咪,妈妈对此基本是完全满足。

  在放松中,在全然接纳中,生命最珍贵的品质之一——幽默,就这样自然地生长出来了。

  反过来,在严格、无聊、刻板、枯燥、不自由等土壤中,是很难长出幽默的树木的。

  大概就先说说这些,我没有去刻意地观察和统计,只是想起什么就跟大家分享分享而已。

  不知不觉中,孩子就这样渐渐长大了。养育孩子的过程,是辛苦并愉悦的过程。给予孩子以无分别的爱,则辛苦只是身体的,也就只是这么几年(前三年)的辛苦而已,但心灵的不可言喻的宁静和愉悦,则是当下满满和长久永恒的,是持续一辈子的。反过来,有分别的爱,其间的辛苦和烦恼,无论是身体的,还是心灵的,(相比无分别的爱)会多得多,且一波又一波,永无宁日。其间的心灵的宁静和愉悦,(相比无分别的爱)则会少得多,且看起来总是那么的短暂,总是那么的容易失去和无法把握。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我们的努力选错了方向。

  林老师寄语:

  孩子怎么就长成这样了?

  没有说教,没有引导,没有指正,没有奖惩……一句话,没有分别。

  只是理解,只是允许,只是OK,只是满足……一句话,全然接纳。

  这样教育孩子,靠谱吗?

  靠谱!没有比这更靠谱的了!

  如果我们有怀疑,有歧义,根本的原因,是我们不了解教育的真意义。

  教育的真意义,不是追求外在的行为和习惯,而是内心充分的自由。

  什么是内心充分的自由,就是上述的生命状态。

  也许你会疑问:这样的生命的状态,有什么好?

  这样的疑问,是源于我们对生命之道,知之甚少,甚至可以说,全然无知啊。

  这样的生命的状态,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呢?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五祖给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时,豁然大悟。孩子这样的生命的境界,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中华文明最精髓的禅文化的精神,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啊,孩子的心,远比我们的心,纯真、自由、无邪、无住啊。

  那么,怎样才能永恒保有孩子的“纯真、自由、无邪和无住”呢?

  无分别,除此无他。

  因为,无分别,则无恐慌、无纠结、无压抑,故此无住。

  要成年人明白这一点,实在是很难的,为什么?因为我们在有分别的爱的环境中成长,分别心已经彻底占据我们的头脑和灵魂,可以说,我们已经被彻底洗脑了。

  须知,我们连作为生命的本能的哭的能力都丧失了,我们还能有什么呢?

  不要以为,坚强、努力、不屈、奋斗、富有、健康、成就、积极……就是成长,小心,绝大多数时候,只是分别心作祟而已。

  我们应当且必须知道,柔弱、后退、放弃、休息、贫穷、疾病、失败、消极……同样是生命真实而值得我们敬畏和珍惜的另一面。

  不要分出一个好坏来了,否则,我们就恐慌了、纠结了、压抑了,就“住”了。

  我们当知,无论是“坚强、努力、不屈、奋斗、富有、健康、成就、积极等”,还是“柔弱、后退、放弃、休息、贫穷、疾病、失败、消极……”都是在生命中占据完全平等的位置的,不要厚此非彼,不要追这弃那啊。否则,本来完整圆满的生命,本来完整圆满的人格,就此开始分裂,渐至万劫不复之地。

  世间不仅众生平等,同时,万象也平等啊。众生也好,万象也好,看起来纷纷攘攘,千差万别,实则源出同门,还归同源,无分无别啊。

  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生命,这就是命运,这就是禅,这就是道,这就是诗。

  这就是无分别的爱。

  小心哪,厚此非彼、追这弃那的生命,这样的人生,很危险很危险啊。

  可以说,人世间所有的悲剧,就来源于这个厚此非彼、追这弃那的分别心哪。

  在父母的浓重的分别心中长大的孩子,到了成年,心中的“恐慌、纠结、压抑和住”日益严重,日渐发作,无法解脱,痛苦不堪,其中有些智慧的朋友,则开始走上千辛万苦的成长之路和修行之路,其实也不过是为了获得我们在童年时自然而然就所拥有的能力——纯真、自由、无邪和无住——啊。

  能走上成长和修行之路的,那是有大福分的,又有几个人能真正走上这条路,能真正走对这条路啊,太少太少了,万分之一都没有的啊。

  所以,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可不可以,不要破坏孩子的纯真和无邪呢?不要把我们的已经被彻底污染的分别心,标榜为所谓的成长和教育,以此为武器,毁掉生命至关重要的纯真和无邪呢?!

  《诗经》三百首,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什么是“思无邪”?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很难理解这样的话了,也不想理解之了。

  所谓“思无邪”,无分别也,如是如是。

  思无邪啊思无邪……我们成年人,是有邪,还是无邪呢?

  有邪的,教养无邪的……世间所有的痛苦悲哀,人类所有的不幸,皆源于此。

  教育的真意义,不是追求外在的行为和习惯,而是内心充分的自由。

回到目录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