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写作中的“中式思维”问题

2010-11-29 18:06:25出处:PCbaby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新东方

图片来源于CFP

  作者简介:李錦森,上海新东方听说读写全能课题组组长、翻译课题组组长。获评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优秀教师、上海新东方学校优秀教师。上海新东方写作及中高级口译、翻译明星教师。

  教授听说读写全能班写作多年,时常对课上布置的学生习作进行批改,作文题型涉及国内四六级考试乃至雅思、托福类等国外考试的各类记叙、书信、图表及议论文。然而在批改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中式思维”的问题在各类作文中均显得非常突兀。中文与英文是两条相交线,有交点,却永难重合。

  在这里,将笔者批改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学员普遍的“盲点”做集中罗列与评述,也希望对迷途中的学员起到些许帮助。

  一. 语法结构的“中式思维”

  用单词做比喻的话,如果单词是一粒珍珠,则语法结构就如同一条线。只有这条线才能将一粒粒的珍珠最终串成项链。但是中英文的不兼容性首先就体现在语法结构中。我非常喜欢的讲话风格是“娓娓道来、侃侃而谈、泛泛而论”,用中文讲起来是不是感觉特别朗朗上口?其实这完全和中文的语法结构有关。因为中文的语法结构相当于“竹形结构”,非常强调词与词间乃至句与句间的对仗与工整,并且很难看出结构中的重心所在。但是英语的语法结构则是“枝形结构”,强调主干(即句子重心)与树枝(即次要内容)之间的转承与衔接,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分词、从句与介词做枝形的伴随。在描写风景胜地类的记叙文中,很多同学都习惯按照中式思维用单句进行写作:“The place is located in…, it is the destination for domestic and overseas tourists.” 这样无异于回归到老外“六岁半”的状态。但如果将附属的方位内容用分词进行开道“Located in…, the place is the destination for domestic and overseas tourists.” 是否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二. 逻辑结构的“中式思维”

  与中文相比,英语是更为侧重逻辑的一门语言。因此,“残疾人电梯”不能想当然地讲成“disabled elevator”, 而必须改为 “elevator for the disabled”.简简单单一个小词“for”,就如同一柄解剖刀一样,深入剖析了 “电梯”之于 “残疾人”的目的关系。

  除了在英文写作中需要添加各类逻辑词以外(这点已在写作课上进行过深度归纳),同学在作文中还需注意中英之间的逻辑差异。中式表达喜欢先过程后结果,而西方的思维表达方式则是先结果后过程。这些已在课上进行过详细阐述,但在习作中同学仍需改进。比如在讲到电脑对学生利多还是弊多之类的话题时,很多同学会在开头段洋洋洒洒写到“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computer has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用很多笔墨来描写电脑对社会的影响。看似非常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殊不知西方人,尤其是国外类考试的老外考官此刻已读得混混沉沉,大笔一挥,将作文打入冷宫。因为西方人对于结果的关注已达到极致,如开头几行看不到电脑到底利多还是弊多,便直接判断该文章逻辑混乱。

  再好的文字,如是神智错乱之人所写,想来读者也不会很感兴趣的。因此在课上所归纳过的逻辑差异,需要同学铭记在心,并通过对课本中大量原版文章的阅读,养成英语逻辑的基本语感。

  三. 用词习惯的“中式思维”

  单词是英语写作中的基本单位,但是单词搭配中同样存在着中英两种语言的不兼容性。英语用词比较泛化,而中文则相对具体化。比如“make”一词便是英语中经典的“百搭动词”: “make tea”表示“沏茶”, “make the bed”则表示“铺床”。但相当部分同学可能还采用单向记忆法,仅仅查词典了解中文解释,但逆向思维时便想不出“沏”或“铺”该用何词替代了。而在写英语作文时,我们需要进行的往往就是逆向思维:从源语言中文转化为目标语言英语。因此,建议学员在背诵词典和词汇手册时,多做类似的逆向思维,这样便可以在中文和英语中搭建桥梁,并做到转换自如。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