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摇篮打造因教育才新理念

2010-11-18 09:38:53出处:PCbaby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1正确理解因材施教回顶部

金色摇篮

图片来源于CFP

  金色摇篮认为,个体的发展也好,群体的发展也好,都是源于教育。人才是因为教育培养出来的,而不是因材施教,否则教育的作用就是本末倒置。不应当先有什么样的人,再有什么样的教育,而应当是先有什么样的教育,才会有什么样的人。

  一、正确地理解“因材施教”

  今天,我们指出基础教育的本质问题出在所谓的差异教育。但对“因材施教”原则的理解,我们必须搞清当时的背景。我们认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生提出了许多有关教育的原则和口号,直到今天也光彩夺目。如在学习上他提出: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循序渐进,学思并重,知行统一,学而知之,学以致用,在教育上提出: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循循善诱、启发诱导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和有教无类的公平教育思想以及“因材施教”的差异教育思想。其中“因材施教”差异教育观的提出有其鲜明的特征。台湾著名国学专家台湾大学教授付佩荣,在香港卫视“国学天空”栏目中提到,孔子所收的弟子最小要满十五岁。用今天的观点来看,这个年龄以上的个体是“成熟期”的个体,他们的差异经过多年的发展变化已经定型,不再容易改变。针对这样的个体进行的教育当然应当是“因材施教”。针对这个年龄这样的教育观没有错,孔子的因材施教是在对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有了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

  实际上,孔子对人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看的很准,孔子认为在人生之初,人们的本性之间没有什么差异,因此是“性相近”,随着后天发展变得各不相同,因此“习相远”。然而,由于教育对象的年龄特性关系,孔子提出“因材施教”伟大的教育思想,这一点我们今天在基础教育或早期教育阶段讨论“因材施教”的差异教育原则时,应当清楚地认识到。

  然而不幸的是,随着教育的全程化、终身化,因材施教的差异教育观,从成熟期的教育阶段延伸到了成长期的教育阶段。人们不加分辨地使用它,从来没有人意识到,一种适合成熟期教育的原则是否也同样适合成长期的教育?

  在孔子之后的两千多年里,由于对人的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足,差异教育观一直成为主导教育原则延续下来,而且被后人错误地解读,错误地归因。最终使它一如既往地伴随着我们,成为教育发展中永远无法消除的精神灵魂。当教育的阶段不断扩大时,当教育结束了阶段性的使命向终身教育转化后,尽管我们对人的发展的认识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脑科学、心理学揭示了大量关于早期发展的最新事实,但这一切丝毫没有改变我们对差异教育的理解和追求。差异观的思想光芒依旧将教育的通身照亮,它如影随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而我们也坚信不移地使用着这样一种被全社会认可的教育思想、教育原则。于是在终身教育的新篇里,真理向前多迈了一步。这是一个悲剧,这个悲剧发生在太阳光照的影子里。人们迎着真理的光芒,却背对着它投射下了阴影。

2因材施教错在哪里回顶部

  二、“因材施教”错在理解

  孔子因为成熟期的个体差异不容易改变已经定型,深有感触地说出自己对差异顽固性的看法,指出“上智下愚不移”,并针对这种特征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差异教育原则。按今天脑科学的观点,由于孔子所面对的个体都是处在基本成熟期的个体,这时大脑结构已经基本确定,大脑塑造的关键期已经错过。这时个体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已经无法改变。面对这种顽固而又无法改变的差异事实,我们只能学会尊重和利用,此时的教育如同“根雕”,必须根据大脑已经形成的特点来进行。从此角度,教育唯一的选择是根据个体不可改变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它符合个体发展的规律,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但这一思想一经提出,就与人们的朴素的天赋归因的差异观相结合在一起,人们甚至曲解了孔子关于“上智下愚不移”的差异观,人们把成熟期“难以改变”的特性,理解成了天赋的、遗传的特性,结果“现实差异”便成了“天赋差异”。而既然现实的差异就是天赋的差异,那么在任何年龄段人们看到的差异,其性质就是一样的了,都是不可轻易改变的,只能尊重和利用,只能“因材施教”。这种逻辑潜移默化地深埋于人类集体的潜意识之中,使得差异教育思想扩展开来,渗透到整个个体发展的教育之中。

  今天看来,这种对于成熟期个体“因材施教”的选择,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是一种错过了最佳教育时期的补就之举。实属“事已至此,迫不得已”。然而可悲的是,这种原本迫不得已的选择,与人类潜在的顽固的差异观混合在一起,成为教育发展的进程中一种必须遵循的规律,深入人心,光芒万丈。这实际上是历史跟我们人类开了一个极大的玩笑。

3因材施教跨错阶段回顶部

  三、“因材施教”跨错阶段

  实际上,从孔子时代出发,在教育的系统化、普及化的进程中,在终身教育理论受到认可之前,“因材施教”这一原则就已经开始由“真理”向谬误迈进了。

  由于长期形成的对于个体何时具有学习能力的看法,已经将教育的起始年龄定格在六岁左右,人们把这样一个年龄的儿童称为“学龄儿童”。这个年龄远远比孔子收弟子的年龄要小的多。然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已经受环境影响,经历了最初六年快速的分化,形成了较明显的差异。尽管如此,根据今天我们对于大脑的认识,知道这个年龄的儿童仍处在成长时期,远远没有达到相对的成熟期。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差异,仍然存在着继续变化的可能。

  如果此时将他们身上存在的“现实差异”进行天赋归因或不变解释,那么“因材施教”自然就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将他们身上存在的差异,看成是他们经历六年的成长,在差异性的环境中受到差异性的影响而形成的,而且,他们现在依然处在成长期,处于可以继续塑造的时期。那么,“因材施教”也好,“扬长避短”也好,“尊重差异”、“尊重天性”式的教育就会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它表现出的正负标签效应,一方面会锦上添花,另一方面则会落井下石,其结果只能是使原本由环境差异导致的差异更加扩大。

  更为可悲的是,今天,当教育跨越了学习年龄的界线,迈向了学前,走进了快速发展的早期儿童、甚至走向了胎儿期时,我们却依然将从古至今一直“迫不得已”针对成熟期顽固不变的差异所使用的“因材施教”的差异教育对策,视为全程教育的上方宝剑、看家法宝,毫不犹豫地传承了下来。即使面对来自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实践大量的不同事实,我们也从不去思考自己可能犯下的错误,使得教育的偏差越来越大。

  今天当我们提出不同的看法时,却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指责和质问。人们如临大敌,条件反射般地将矛头对准你,不约而同地齐声讨伐。反对“因材施教”?简直荒唐!然而,真正荒唐是在全程教育,终身教育中坚定不移的使用“因材施教”的差异教育原则,试问面对一个刚刚出生的孩子或一个还没有出生的孩子,我们怎样才能使用这样一个原则?当一个教育原则无法推到全程教育的任何一个阶段时,它还能成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吗?

4因教育才,全面发展回顶部

  四、因教育才、全面发展

  我们说,今天在发展的早期,我们面对的个体处于快速发展期,大脑处在一个极易塑造的时期,是结构建立的关键期,这时差异的趋向是由环境导致的,这时智力是可以改变的,上智下愚是可移的。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教育原则的选择应当完全不同!

  我们说早期是大脑全面发展的可塑期,早期是大脑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早期是心理品质形成的敏感期。因此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在可以全面塑造、促进质量提升、避免不良个性和差异形成的可塑期和关键期里,为了儿童的理想发展,我们不仅不能因材施教,而要更好地利用教育的影响来改变环境差异,来培养孩子促进全面高质量的发展。可以说我们面对的不再是如何进行“根雕”的对象,而是苗圃中的一大片幼苗。这时,我们无法根据他们的天赋去判断谁是天生之才,谁是未来的栋梁,谁有特殊的运动才能,谁具备超人的音乐天赋。我们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精心护理和养育这些幼苗,为他们提供全面发展的各种机会,尊重他们全面发展的权利,让他们每一个都茁壮成长,成为枝叶繁茂的参天大树!

  我们指出,在早期尤其是快速成长期,教育的原理与成熟期的教育原理不能相同。在大脑塑造最关键的时刻、在快速成长的早期,包括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甚至初中阶段,强调“因材施教”,只会使教育迷失方向。它成为群体两极分化,个体结构失衡性发展的罪魁祸首,成为今天教育顽症病因之所在。因此,我们的结论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法则并不适合早期教育甚至基础教育。

  从潜能开发的角度看,人的一生均可进行教育和潜能开发。但一个是早期,为结构性的潜能开发期,是大脑结构塑造期;一个是后期,为功能性的潜能开发期,是大脑功能使用期。从教育角度看,一个是“成才教育”期,一个是“选材培养”期。前者强调“育才”,后者强调“因材”。

  因此,在后期,大脑成熟期功能性的潜能开发,由于大脑结构的定型,应当为“选材”性的定向培养,加之这时的人才面向社会,将与社会多种多样的需求接轨,此时提倡“因材施教”不仅符合个体的发展需要,也符合社会不同职业的岗位需要。值得强调的是,即使如此,我们还是要改变归因的态度,知道这种现实差异的形成不是先天而是后天环境的作用,只是因为个体相对的成熟,差异定型难以改变,我们没有办法回过头去重塑个体,我们只能“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去发展个体的长处。但使用这种教育观的起点年龄决不能从学龄开始,更不能直接顺延、扩展到早期儿童的教育中去。

  实际上,在发展的早期,应当尽可能地去促进个体大脑各区域的全面发展,提高方方面面的发展质量,避免失衡性的结构产生。这时的教育应当是“成才教育”,它的特点是通过“教育”来“育才”,加之基础教育是为后续发展打基础,需要全面的准备,它的接口不是各种各样的职业,而是为所有职业发展打基础的教育,因此需要全面的发展。

  据此,在金色摇篮的教育实践中,程跃博士提出了“因教育才,全面发展”的早期教育观和早期发展观。程跃博士认为,遗传给了我们每一个人一次宝贵地全面发展的机会,这个机会在发展的早期,而早期生活环境并不是为大脑全面理想发展专门准备的,要想促使大脑全面发展,就需要引进全面的教育。什么是教育呢?顾名思义所谓教育就是因“教”而“育”,这就是教育的本质。可以说“教育”,“教育”,就是通过“教”来实现“育”的目的。因此,强调通过教育培养人才而得出“因教育才”的教育原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强调“因教育才”符合早期发展的规律,符合教育理想的追求,符合面向全体发展的教育方针,最关键的是它符合教育的本质。在全国很多地方人们将学校取名为“育才学校”就反映了人们对教育的这种理解和追求。因此,“因教育才”的教育原则才是我们要选择的早期教育原则。多年来,我们在金色摇篮的教育改革中,坚持使用因教育才的教育观,对孩子的全面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