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摇篮打造因教育才新理念

2010-11-18 09:38:53出处:PCbaby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三、“因材施教”跨错阶段

  实际上,从孔子时代出发,在教育的系统化、普及化的进程中,在终身教育理论受到认可之前,“因材施教”这一原则就已经开始由“真理”向谬误迈进了。

  由于长期形成的对于个体何时具有学习能力的看法,已经将教育的起始年龄定格在六岁左右,人们把这样一个年龄的儿童称为“学龄儿童”。这个年龄远远比孔子收弟子的年龄要小的多。然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已经受环境影响,经历了最初六年快速的分化,形成了较明显的差异。尽管如此,根据今天我们对于大脑的认识,知道这个年龄的儿童仍处在成长时期,远远没有达到相对的成熟期。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差异,仍然存在着继续变化的可能。

  如果此时将他们身上存在的“现实差异”进行天赋归因或不变解释,那么“因材施教”自然就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将他们身上存在的差异,看成是他们经历六年的成长,在差异性的环境中受到差异性的影响而形成的,而且,他们现在依然处在成长期,处于可以继续塑造的时期。那么,“因材施教”也好,“扬长避短”也好,“尊重差异”、“尊重天性”式的教育就会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它表现出的正负标签效应,一方面会锦上添花,另一方面则会落井下石,其结果只能是使原本由环境差异导致的差异更加扩大。

  更为可悲的是,今天,当教育跨越了学习年龄的界线,迈向了学前,走进了快速发展的早期儿童、甚至走向了胎儿期时,我们却依然将从古至今一直“迫不得已”针对成熟期顽固不变的差异所使用的“因材施教”的差异教育对策,视为全程教育的上方宝剑、看家法宝,毫不犹豫地传承了下来。即使面对来自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实践大量的不同事实,我们也从不去思考自己可能犯下的错误,使得教育的偏差越来越大。

  今天当我们提出不同的看法时,却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指责和质问。人们如临大敌,条件反射般地将矛头对准你,不约而同地齐声讨伐。反对“因材施教”?简直荒唐!然而,真正荒唐是在全程教育,终身教育中坚定不移的使用“因材施教”的差异教育原则,试问面对一个刚刚出生的孩子或一个还没有出生的孩子,我们怎样才能使用这样一个原则?当一个教育原则无法推到全程教育的任何一个阶段时,它还能成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吗?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