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家长青睐早教机构的七大理由

2010-05-20 09:21:44出处:PCbaby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如果从孩子出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那么就已经晚了两天”,这句关于育儿的话现在被许多80后父母奉为至理名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80后父母们新的育儿观念使得国内早教机构如雨后春笋般产生。

  大型母婴网站总裁王怀南曾表示,时下80后的年轻一代逐渐成为生育的主角,80后的父母们观念新,又舍得投入,正是他们推动了近几年早期教育市场的快速膨胀。目前国内各家早教机构都十分火爆,一些较有名气的品牌,报名人数更是超过早教班的承载力。

 

2

图片来源于CFP

  80后家长青睐早教机构的七大理由

  理由一:尝尽竞争压力,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不少80后父母把一句话奉为“至理名言”,那就是:“如果从孩子出生的第3天开始教育,就已经晚了两天。”80后父母在竞争压力下成长,了解教育的重要性,因而认为孩子的竞争始于婴儿时期,上早教“十分必要”,怎么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呢”?

  案例1

  有一对15个月双胞胎女儿的80后妈妈万芳告诉记者,总想给孩子最好的,“就是因为现在大环境不好,工作难找,才想给这么小的女儿报英语早教。

  案例2

  李娜1980年出生,2007年生育。从4个月开始,李娜给宝宝报早教班,每周坚持上两次课,引来宝宝的姥姥刘女士微词:“我从没带你上过什么早教班,也没看你笨到哪去。这不是既浪费钱又折腾孩子嘛!”

  李娜却认为,老一辈的育儿观念过时了。孩子仅仅“不笨”还不够,一定要“更聪明”才行。

  她说:“早点开发智力,孩子会更聪明,一节课80元,我觉得挺划算。现在进幼儿园都得考试,怎么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听说有的孩子刚满月就上早教班,我家宝宝已经算晚的了。”

  理由二:独生的80一代,严重缺乏幼儿教养经验和知识

  △缺乏教养经验,寄望早教机构一些早教业内人士认为,城市内, 80后父母大多只有一个孩子,早教经验缺乏。爱尔贝早教中心负责人于春林则说,早教机构之所以如此红火,是因为80后的爸爸妈妈们没有教育孩子的经验,早教机构培养孩子的同时,更多的是培养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

  案例:

  “我儿子3岁,经常赌气不吃饭,发脾气时甚至拿东西扔我。”王妈妈伤心地说。据了解像王女士这样的80后妈妈,占了目前孕妇人群的80%.生活中,这些年轻的父母都遇到诸如宝宝的教育等问题,于是早教就成了80后妈妈的“救命稻草”.

  理由三:自己没时间带孩子,老一代育儿理念又太落后

  案例1:

  27岁的杨女士,宝宝刚6个多月,但前天她就带着宝宝到市区一家早教机构上了一堂试听课。她在一家企业做文员,丈夫是公务员,两人上班比较忙,孩子平时都是由家里的老人带。

  “老人带孩子都是老方法,只知道让孩子吃好、穿暖就行了,根本不懂什么智力开发。”杨女士说,她从怀孕开始,就买了不少育儿方面的书籍,知道从0到3岁是早教时期,应当及早进行幼儿早期智力开发。

  案例2:

  生于1982年的张静怀孕6个月了,她开始捉摸着给孩子报个早教班,利用自己行动方便的时候已经考察了两个早教班了。虽然张静的母亲很是不理解,认为上早教班既浪费钱又折腾孩子,还不如在家让爷爷奶奶看着。但张静却不赞同,她说,老一辈的育儿观念早过时了,早点给孩子开发智力,孩子会更聪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1

图片来源于CFP

  理由四:让宝宝结交更多玩伴,从小练就布什般的社交能力

  很多80后父母都是独生子女,为人父母后又只有一个孩子,玩伴难寻,不少父母们把目光投向早教中心、亲子园。

  案例:

  胡女士的儿子从4个月起就开始了固定上课的历程。胡女士说,每堂课就是五六个家长,抱着各自的孩子,在一位年轻老师的带领下做操、学坐、玩玩具,还有一些亲子游戏……胡女士说:“有时候觉得这些钱花得并不值得,好多东西自己在家也能做。不过这里宝宝多,就当花钱让孩子进行最早的社交吧。”

  理由五:从小让宝宝拥有优质的生活品味

  80后年轻父母自身比较讲究生活品质,给孩子花钱更是不加考虑,全部都用最贵的最好的,从服装到奶粉全部都是进口货,教育自然不甘人后。

  案例:

  自从生下宝贝女儿后,给她买东西恨不得都挑选最高档的,孩子出生后家里花销骤然增加,虽然也有压力,但总感觉就这一个孩子,一定要让她用最好的。

  理由六:痛恨应试教育,坚决拥护早教机构宣传的素质教育理念

  用糖糖爸的话说,糖糖妈是“激进”的早教课程拥护者。在糖糖“入学”之前,这位辞去工作的全职妈妈已经考察了北京市的多家早教机构,包括他们宣传的各种教育理论和上课方式,甚至七田真杜曼、冯德全、卡尔威特、蒙特梭利等教育专家,糖糖妈也说得头头是道。

  考察的过程很艰辛,研究的过程很枯燥,但糖糖妈乐此不疲地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支撑她的就是一个信念,“不能再让女儿受应试教育之苦”。

  糖糖妈信奉“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最不喜欢听的就是,“咱们小时候没有早教,现在不也挺好?”

  在她眼里,现在国内的教育体制几乎毫无是处,只注重知识传授,不注意人格培养,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情商”都不高。可是,“到他们这一代考个好大学不是难事,成功与否关键还在情商高低。”糖糖妈说,光会学知识的孩子,将来是没有竞争力的。

  这些早教机构提出的培养方式和目标非常对糖糖妈的口味。比如,“严格按照婴幼儿早期生命中的敏感期设置课程,运用蒙特梭利等的教育理念,通过简单有趣的游戏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内在世界的秩序,达到个性与社会性的协调统一,充分开发幼儿的潜能,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

  糖糖妈说,以前是不知道不了解,现在既然有更好的选择,家长还有什么可犹豫的?“我的很多朋友都问我有没有效果,”糖糖妈说,培养孩子不能揠苗助长,“非得立竿见影才是有效果吗?”

  “死记硬背学知识,最能见成果,可对孩子一点好处都没有。”糖糖妈认同早教机构的宣传理念,能力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哪怕现在看不出来,将来总是跟别的孩子不一样的”。

  对教育新理念,糖糖妈深信不疑,决定把100多元一节的早教课进行到底。

3

图片来源于CFP

  理由七:孩子“落后”了,或许是该上早教了

  李女士自认非常理智,尤其在面对一些打着“为孩子好”旗号的商业推销时,基本都能果断地摆手说“不”。

  “我看过一则新闻,说是两岁孩子开口背唐诗不新鲜,但孩子会背唐诗不会穿衣服才奇怪,专家说是过度和失当的早教造成的。”李女士说,她和先生都认为不能用成人的功利思想培养孩子。

  其实,刚有孩子那会儿,李女士也是茫然无措,“不知道怎么对他才好”,也“从众”地带孩子去试听早教课,但感觉很不好。这些老师一口的专业术语,“给你一种感觉,孩子从这儿出来一定是完美无缺的。”李女士说,商业性的教育机构收费都不低,但每每问他们怎么看效果,“都是顾左右而言他,又给你扯到宣传口号上去了”。

  她和爱人徐先生决定一切顺其自然,不给儿子搞什么“脑开发”。别人推荐的,无论是书还是课,她一定会在网上搜搜看,如果是优劣参半,她基本不予考虑,“除非是大家都说好的,我才会试试看,不过确实挺少的。”

  可是,马上就两岁的儿子,现在说话还只能蹦词儿,比他大50天的、花了钱去上课的小女孩早就能唱歌、背唐诗了;儿子去翻斗乐园,还不能双腿起跳,那个小女孩已经连蹦五六下……

  如今,李女士有些沉不住气了,现在人家的孩子都已经冲出了起跑线,自己孩子还没做好准备工作,差距太大了。

  其实,不只李女士,很多妈妈都是因为看到人家的孩子纷纷涌进早教班才不得不跟风的。“我本来也不信早教机构的宣传,但我们小区的孩子几乎都在上课,我最后实在顶不住这种压力,也给孩子报了一个班,先试试吧。”李女士的一个同事最近刚刚开始带一岁多的孩子上早教课,她说,早教这个大潮越来越澎湃,要想逆势而行,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定力,一般的妈妈很难做到。

  专家点拨:早教机构与家庭教育不对立

  有多年学前教育经验的幼儿专家尚杰在接受采访时,强调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早教。

  尚杰认为,在早教机构,可以让孩子在集体氛围中形成良好的习惯,这是家长一对一教育做不到的。再者,孩子们在一起学习、游戏,可以互相模仿优点,学习如何同他人相处、合作,适应社会的速度会更快。

  “早教和传统教育并不截然对立,家长不应期望孩子就这样成了天才。早教机构实际上更多是在教家长,家长进步了,小孩才有进步。更多的时间得靠家长细水长流的教育。”尚杰强调,“早教也不是万能的,家长和孩子一起听课,回家须将学到的办法在平时生活中反复演练。如果家长不能持之以恒,学以致用,那么早教就不会有效果。”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学前教育系教授袁爱玲也认为,父母言传身教的家庭教育很重要,但再好的家庭教育也取代不了机构教育,当然也不能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机构教育上,家庭教育和机构教育是互相协调,互相补充的关系,双方如果配合得好的话,可以促使小孩健康成长。

  有幼儿专家也提出,对于0至3岁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与父母的积极的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不是某项特长或技能,况且早教机构资质参差不齐,即使正规的早教机构有其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但也不一定适合每个孩子,家长应该冷静对待有所取舍。从教育的角度讲,早教机构只能作为临时阵地,家庭才是教育的核心阵地。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