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起点早教中心︱婆婆:“你不在家娃很乖!” 这个锅你背了多久?

2021-12-23 16:52:38出处:其他作者:佚名

标签:
我要分享

  家有小萌娃一枚,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竟无师自通了“看人下菜碟”的本领,时而“乖巧听话”,时而“耍赖嚣张”。

  在奶奶面前,是坚强皮实的女汉子,摔个大跟头,自己爬起来拍拍土一切照旧;但要是妈妈在场,秒变脆弱的瓷娃娃,定要哭个天昏地暗,以求安慰求抱抱“隆重”收场。

  反正就是:只要妈妈在,孩子就不乖!难道孩子,真是来找亲娘讨债的?

  1

  孩子为什么会表现出“两面派”?

  教养方法不一致

  日剧《坡道上的家》中,里沙子因为当陪审员太忙,不得不把孩子暂时交给婆婆照顾。而婆婆无条件地溺爱,使女儿变得越来越任性、骄纵。这也让原本悉心教导女儿的里沙子,变成了女儿眼中“让人讨厌的坏人”。

  在一个家庭中,如果平时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教育较为严格(要求他遵守各种规矩),但爷爷奶奶比较溺爱,出现的直接结果就是:孩子在爸爸妈妈面前乖巧听话,有需求就会向爷爷奶奶提。

  还有被很多父母视为管教法宝的“黑白脸”教育方式,因为教养方法的不一致,大人之间相互拆台,不仅损坏了父母自己的权威,也破坏了孩子的规则感,变得更加难以管教。你想,大人们之间各有各的说法,孩子当然要“看人下菜碟”了。

  因为“亲密”所以“不乖”

  俗话说:“孩子见到娘,无事哭一场。”有时候老人会发现,在妈妈面前,孩子会更加“倒退”,比如:容易哭泣,耍小脾气……

  “一见妈妈生活技能归零,全都要妈妈帮忙”

  “生完老二倒退得更厉害”

  “明明已经可以自己大小便了,却又开始尿裤子了……”

  反正就是:“你一在娃就有出不完的状况。”并由此得出结论:妈妈带孩子没有奶奶带得好。或者把孩子“行为退化”的原因,归结为“妈妈太惯孩子”或者“孩子不喜欢妈妈”。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从亲子关系上来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恰恰说明了孩子和妈妈健康又亲密的关系。《倾听孩子》一书的作者帕蒂·惠芙勒指出:孩子喜欢在家里,在至亲面前表达全部情感,是因为他能被倾听和理解。孩子被理解得越多,以后在外面他就会表现得越好。

  如果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时候孩子出现行为“倒退”,和生活的变化、人生的转折密切有关,比如:生病不舒服、断奶、新环境(原本不吃手很久的她又开始啃手指)、新成员诞生、看护人发生变动(妈妈开始全职上班、父母离异等等)……

  环境的变化,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当孩子在妈妈面前,感受到了足够的被爱、被接纳、被信任,会更加容易放下努力和防备,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是好事儿。

  “爱”的试探

  《美国育儿百科》一书中提到:当妈妈不在的时候,家人或保姆告诉你,孩子表现得像个天使,千万不要急着高兴,这只是因为孩子对其他人信任不足,所以才不敢去试探他们的底线。

  3岁左右的孩子,会迎来第一个叛逆期。我们眼中的“淘气”,其实是孩子在走向独立之前的必经之路。他们会通过挑战权威来了解底线,通过破坏来明确行为的界限,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对孩子来说,挑战和破坏都是需要很大勇气的,相对安全的坏境或对象才是最佳选择,而这往往就是平时对他无条件接纳、包容、陪伴他时间最久的那个人。

  比如:妈妈出差回来,孩子出现“无端闹别扭”“过度求关爱”,其实是想去证明就算自己表现不好,妈妈也还是爱自己的。

  2

  家长应该怎么办?

  意见一致

  一个家庭,意见分歧在所难免,但孩子的主要抚养者(比如:妈妈和奶奶),在主要问题上要保持一致。遇到问题,可以相互沟通,达成教养的共识。

  如果孩子开始上幼儿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要一致。比如:孩子在学校已经养成了饭前洗手、自己吃饭、自行上厕所的习惯。那孩子在家,也理当如此。如果孩子闹脾气不想洗手、不好好吃饭,父母一旦妥协,好习惯的养成岂不功亏一篑。

  允许表达

  电影《哪吒》中,小哪吒淘气打架、恶作剧……一样也不让人省心,父母却用最大的爱和善意接纳他。

  其中有一幕,母亲的手臂被哪吒狠狠咬了一口,她忍着疼痛,依旧温柔地看着儿子。这时候,哪吒眼里的恐慌和戾气顿时消失,同样温和地望着妈妈。

  当孩子在妈妈面前,表现得容易耍赖,出现一定的倒退,其实也是他在努力消除自己的坏情绪。这时候,我们大人要留在孩子身边,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他重获信心和希望。等情绪处理好了,这时候咱再讲规则,鼓励他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就会更加地顺理成章。

  总之,“听话”的本质是大人对孩子的控制,“不听话”里隐含着孩子更多的自由表达。爸爸妈妈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在你面前表现出“不乖”,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育儿方式。

  -END-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