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丁教育: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心理那么脆弱?

2021-08-06 16:19:49出处:其他作者:佚名

标签:
我要分享

  我身边一位宝妈,从小对女儿的教育就是高付出严要求。为了女儿的幼升小,提前三年折腾学区房,一家三口从100平米的宽敞大两居搬到了三十多平米的“老破小”。

  孩子上了小学后,学习才艺更是两手抓,每天完成作业后都要练一个小时琴,周末就在各种辅导班里辗转。我问她孩子受得了吗?她说:现在的孩子都这样过,女儿不学就落后了,哪像咱们小时候那么轻松啊。

  是啊,生存环境不同,需求就会变化,以前的孩子上个大学就很出息了,毕业后的就业前景也很好,而现在上大学本科貌似成了周围很多家长对孩子的保底要求,考进985、211最起码双一流的重点大学才能达到家长的期望。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也是水涨船高的。抑郁和痛苦,来自于需求越来越高,而环境越来越差。所以在谈当今孩子心理困惑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五个心理需求层次

  生理需求:人生在世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

  安全需求:人身安全、资源保障、身体健康、就业容易,需要社会安定,需要公序良俗,免除生活里恐惧。

  归属需求:在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人们还有一些精神层面的追求,例如:需要有三观一致,可以互相吐槽、玩耍的友情,更需要美好的爱情幸福的家庭。而这些情感需求的满足可以让我们与外部世界建立起情感联系,我们成为有情感牵挂和羁绊的社会成员,内心因有所依赖和归属而更加稳定,不再充满漂泊感。

  尊重需求:无论何时,尊重一直是一种高级别的需求。比如贫困时期,虽有“为五斗米折腰”,但也有“不食嗟来之食”一说。而当自己生活得到一定满足后,我们对尊重的需求便会极大的放大。对内需要自我价值的肯定,对外需要社会成就认可,简单来说,就是希望自己能活的体面一些,被他人所尊重。

  自我实现:这是一种最高级的需求,即一个人希望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让自己的生命除了常规的吃喝拉撒睡以外,拥有更真实和重要的意义。

  

 

  现在孩子问题多,奇怪吗?

  很多父母不明白为何现在孩子心理问题那么多,甚至一部分家长认为都是现在孩子太过于娇生惯养没吃过苦导致的,他们的理论支撑在于,当初的生活远不如现在好,但活到现在也好好的没抑郁没自杀。事实也的确如此,以前的孩子就是那样粗养过来的,但是很多家长不明白,社会发展了,人的心理需求已经变化了,以前追求生理和安全需求,而现在追求归属和尊重。

  我们那时候课外补习班很少,周末都是撒开了玩,有条件的才让孩子上特长班,父母可能忙于工作常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父母是绝对权威的存在,能和孩子沟通交流当朋友的都是神仙父母。那时候安全需求是主要,环境不允许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更高的需求上。情感的缺失、理想的磨灭,哪有现实中吃不了饭、住不起房,上不了学来的可怕?

  在这些基本需求面前,这些更高的需求,仿佛无病呻吟。可现在孩子不一样了,用以前的话说,便是出生含着金汤匙,生存需求完全得到满足甚至绰绰有余,此刻需要的除了父母的金钱养育,更有心理养育。

  那些说“现在孩子心理脆弱都是因为没吃过苦导致的”,话虽没错,但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的需求自然跟着提高,必然的社会规律和人之本性,怪不得任何人。在低需求环境中长大的父母,没有学过如何悦纳自我、同理共情、换位思考、情绪管理等等心理知识和技巧。

  孩子这一代的心理需求已经提高了,但很多父母还没意识到,仍在用自己的成长经验养育孩子,又或者虽然意识到了问题却因为缺少知识和方法而无能为力。如果孩子无法从父母和学校学会如何排解压力,如何接纳自己,各种负面情绪堆积,最后只能自己逼坏了自己,成了我们眼中的心理脆弱。

  需求教育中,父母责任重大

  

 

  ○ 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很多父母说,孩子不爱理我,什么事儿都不和我说。

  作为孩子最信任的人,如果一个孩子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没有向最亲近的父母寻求帮助,而是选择以极端的方式去解决,那么父母是否要反思一下自己,孩子为何对你感到失望?

  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让他欣赏自己,热爱世界,是父母最大的责任。

  很多父母说自己爱孩子,尽力给了他们最好的,放弃了很多自己的生活。没有人否认父母的付出,但如果孩子没有感受到这份爱,是不是父母的失责呢?

  身边另一位宝妈,女儿在竞选班长时落选了,说老师不公平,回家后委屈地哭了一夜,后来宝妈了解到是一些事情导致老师对孩子有一些小误会。想着孩子以后还要在班里继续学习生活,要和老师、同学搞好关系,所以没帮女儿去讨公道,只简单说了两句,要孩子顾全大局服从老师,下次竞选时好好准备。没想到这件事对孩子影响挺大,之后就不愿意参与班长竞选及其他评选活动,这才让宝妈着急害怕了。

  其实,家长对孩子的鼓励、欣赏、陪伴、理解和支持,才会让她相信自己有力量,能够与困难抗争。如果家长不提供支撑,放任幼小的孩子自己面对困境,很多时候他们会选择逃避和妥协。

  ○ 父母需要强大的共情能力工作后认识很多人,有一个95年的小同事,开朗活泼性格很好,像一个幸福家庭里培养出来的孩子,但是每次节假日要放假她都不开心,面对家人催促她回家过节的电话,她总会敷衍说,工作忙要加班。

  后来才知道,因为成长过程中矛盾太多,她不愿意回去面对父母。我问她:有和父母好好谈过吗?同事说,每次谈话父母一言不合就开始向她诉苦,历数自己当年带她的艰辛。原本是就事论事地探讨问题,但在他们的批判下,同事心中会自然生出一种愧疚感,仿佛自己的存在就是爹妈苦难的象征,自己如果有任何一丝与父母不同的想法都是对他们的不孝顺。这种被亲生爹妈PUA了的感觉,让她独立之后就想远离父母。

  父母一直在等着孩子说一句谢谢,而孩子一直在等着父母说一句对不起。

  两者之前的思维差异,注定会矛盾重重。

  很多孩子是理解父母的,理解他们的艰辛所以才感觉自己的抵触是叛逆是不孝,但父母普遍缺乏一种共情能力,总认为自己出于对孩子的爱所做的一切行为都是善意的,孩子都应该接受,殊不知,任何给予应该是对方真正需要的,爱同样要讲究方式方法。

  平时多去聆听下孩子,了解孩子最真实的感受,尊重他们的需求和选择。当孩子感觉到了这些,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父母。所以,做为父母,做为成年人,我们需要做的不是一味的抱怨现在的孩子太脆弱,而是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给到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真正需要的爱、尊重和自由,以便他们提升自己的内在力量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外在环境,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