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起点早教中心︱我也不想吼孩子,可好好说他“听不见”啊|耳边风要怎么治

2021-07-19 17:32:36出处:其他作者:佚名

标签:
我要分享

  在一档节目中,陶虹分享了一段自己吼孩子的经历。

  因为女儿在出门前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她劈头盖脸就冲女儿吼:“你怎么回事啊!”

  女儿当即吓得哆嗦,不敢说话,满眼恐惧,甚至连哭都忘了。

  女儿的反应让小陶虹很愧疚,意识到伤害了女儿,赶紧过去抱住她。

  总是忍不住吼孩子,吼完就后悔,相信许多妈妈都在这样的往复里挣扎着。

  “吼”,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莫大的伤害。

  但是,不少当妈的表示:

  道理我都懂,可是真的火上来之后,根本控制不住自己,明知道吼孩子不对,可就是忍不住!

  还有一些家长表示:

  你以为我想吼孩子吗?可孩子就是欠,好好说他“听不见”啊!有时候就算吼了,娃也根本听不进去。

  于是君君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下,发现近些年来,“戒吼”类活动还真是不少,可惜都以失败告终了。

  成都一群家长挑战30天“戒吼”实验, 按照规定,打卡满30天(戒吼30天)的家长可取回一开始交的30元激励金。三期下来,150对家长竟然没有一位成功完成每天的“戒吼”打卡。

  某教育平台曾调研了 59861份家长问卷、1058296份学生问卷,同时交叉分析了4000万用户数据后发现,吼叫是90%的家长都会犯的错误。

  哎,想当零吼妈妈,简直难于上青天。

  经常被吼的孩子很痛!

  在绘本《大嗓门妈妈》里,当企鹅妈妈生气地对小企鹅大叫——

  小企鹅吓得全身都散开了:

  后面,小企鹅的痛苦是这样描述的:

  “我的脑袋飞到了宇宙里。”

  “我的肚子落入了大海里。”

  “我的翅膀掉到了热带丛林中。”

  “我的嘴巴插在了高山上。”

  “我的尾巴呢?它在街上就像是个谜。”

  “我就剩下了一双脚,跑啊跑……我想叫,但没有嘴。我想找,但没有眼睛。我想飞,但没有翅膀。跑啊跑,傍晚跑到了撒哈拉大沙漠,我累了。”

  密歇根大学的Ethan Kross博士一项实验发现,情绪和身体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非常相似。也就是说,长期被吼骂的孩子,他的神经系统可能真的体验到了与身体疼痛相同级别的疼痛。

  很多研究表明,长期对孩子发脾气、吼叫,很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的疏离。心理学家默娜·舒尔认为: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辞上表现出攻击性。

  经常遭遇父母大吼大叫的孩子,会缺乏安全感,变得畏首畏尾、战战兢兢,同时性格也会受影响。比如更容易性格孤僻、懦弱、不自信,不善交际和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或是形成“讨好型人格”,一味地迁就讨好别人等等。(关于讨好型人格,戳起点君另一篇文章:德国脑科学家揭穿真相:父母是如何亲手养出讨好型人格的孩子的?)

  哈佛医学院附属美国顶尖的精神病专科医院——麦克莱恩医院(McLean Hospital)精神病学副教授 Martin A. Teicher更证实了:经常遭受父母言语暴力的人,脑结构会受到损伤。

  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长期吼叫的确会改变孩子的大脑,影响他们的智力。

  看到这里,你还敢对着娃大吼大叫吗?谁愿意把孩子吼成窝囊废呢?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有效戒吼呢?

  01.

  了解分析吼叫背后的原因

  家长为什么发脾气,以至于大吼大叫?

  大多数情况是因为事情没有按照我们的想法或愿望发展,并且其中最关键的点在于,是娃让整件事情失控,超出了我们承受的底线。

  而对有一些性格暴躁的家长来说,吼叫成为了一种习惯,或许说只有通过吼叫,他们才能暂时释放压力和痛苦。孩子只是受了池鱼之殃。

  所以在这里,建议家长做一个情绪日记,把自己当天发火的事情写下来,基本格式就是:

  娃做了什么?

  我在哪个时刻发火了?

  我为什么会发火?

  如果重新来一次,我哪里可以做的更好?

  吼孩子这件事既然已经发生了,宝爸宝妈们与其愧疚、自责,不如正视,想办法去优化、去解决。可以试试把每次吼叫发生的情况记录下来,然后去回顾和思考遇到同样事情再次发生时应该怎么做,复盘的次数多了,情绪管理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02.

  接纳自己的情绪,给自己时间冷静

  人都有喜怒哀乐,当遇到不想其发生的事情时,产生愤怒情绪,想要发脾气,是再正常不过的本能反应。因此,在学会如何调节情绪之前,先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

  千万不要认为偶尔冲孩子发了几次脾气,就不是好妈妈/爸爸了。

  而当情绪到来时,感到自己濒临火山爆发,那些具有伤害性的话就在嘴边,快要脱口而出,那么赶紧借口离开,让自己冷静一下再回来。

  其实孩子对情绪的感知是很灵敏的,作为家长,我们有义务让孩子感受到一个正常的社会人有负面情绪很正常,但要有正当的释放和输出的渠道,更要学会控制自己,学会愤怒管理。

  03.

  降低对自己和孩子的要求

  成为母亲,压力是很大的,而要做一个称职的母亲,似乎难上加难。

  很多妈妈迫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想要成为一个完美的妈妈,想要孩子成为一个完美的孩子。一旦孩子犯错,她除了责怪孩子,更会把过错归咎到自己身上,认为孩子的一切不当行为,都是她这个当妈的“管教无方”,因此日益焦虑,情绪更加无处释放。

  其实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谁又会是完美的呢?第一次做妈妈,我们也是从零学起,要学习的还很多。只要遇见问题时,我们能每一次比上一次进步一点,孩子就会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孩子也会感知到母亲的爱与付出。

  04.

  学会有效沟通

  不知道大家听过“超限效应”没有。

  马克·吐温去听牧师演讲,最初感觉牧师讲得特别好,打算等结束的时候捐款10元;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仔细想想,在我们的沟通过程中,是否也有一样的问题呢?

  哪怕再正确再有用的建议,说多了说频繁了,孩子反而是不会领情的。家长认为孩子一遍两遍说不听,就从早到晚时时刻刻地在他们耳边“唠叨”,最后怎么样,孩子根本不听,甚至为了维护自己利益,和家长对着干,使得亲子关系愈发紧张。

  宝爸宝妈们有没有发现,有时候孩子犯错时,我们越是大声吼,娃越是无动于衷,把我们的话当成“耳旁风”,这是因为他们的大脑已经产生了逃生机制。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感到极度恐惧或是感到受威胁时,大脑会启动紧急逃生机制,这是人类的本能。

  所以当父母大声吼叫、责骂孩子时,孩子的大脑会不自觉的开启逃生机制:“骂完就过去了。” 于是他们嘴上答应着:“记住了”“下次不会了”,其实只是想逃避眼前的威胁,让一切早点结束,并没有真正记得家长提出的要求。

  所以,沟通是门技巧。

  美国语言学家艾伯塔•梅瑞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沟通公式:沟通的总效果 =7%的语言+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

  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音调占了很大比重,会影响沟通效果,而更重要的是非语言信息,通常非语言的沟通形式主要指面部表情的变化和肢体语言。

  所以吼叫,是非常低效的沟通方式。当孩子犯错时,比起说教,也许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拥抱。

  爱,从来都是亲子间最好的策略,但我们经常忘记。

  如果创伤一再发生,却没有被及时疗愈,很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一生的伤害。所以,要是实在忍不住吼了孩子,冷静下来后一定要抱抱他,告诉他,你依然爱他。

  不是因为他的乖巧听话才爱他,也不会因为他调皮捣蛋就失去这份爱,这份爱是无条件的,是能接纳他每一副模样的。

  孩子不是完美的孩子,会犯错,

  我们也不是完美的父母,会发脾气。

  所以,就算忍不住吼完孩子,也不要太自责了,伸手给孩子一个拥抱,说一声对不起。

  -END-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