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猫爸之爱的教育》心理解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2015-11-02 18:15:43出处:中国铁道出版社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心灵导师:金颖(知名心理专家、心理作家)

  孩子需要对的环境而非好的环境

  看着《虎妈猫爸》里的茜茜妈妈,为了孩子可以读上家长心目中的好学校,不惜代价地买学区房和拖延孩子正常上学的时间,我在想,这样的代价有多少家庭可以承担?被延误了正常上学时间的孩子,如果在重点学校里学习跟不上,会不会被同学们取笑是大龄的笨孩子?那些没有实力去为孩子的读书换购房子的家庭怎么办?那些挤不进重点学校的孩子就一点未来都没有了吗?重点学校对于一个孩子的前途就真的那么重要吗?

  孟母三迁描述了一个伟人真实的故事,他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地两迁三地。孟母迁离的是墓地和集市,一个是成天哭天喊地拜祭的地方,一个是从早到晚杀猪宰羊的场所,自然都是不适合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地方。这里有孟母的用心良苦,也告诉我们环境的重要性。但如果我们一味以“孟母三迁”作为典范,为孩子不惜代价地去挤重点学校,可能最终的结果反而适得其反,因为重点学校不一定是每个孩子最理想的好环境,而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差距,完全不同于当年孟母迁离的坟地、菜场和学校文庙之间的差距。

  曾经就有这样的一个孩子,小学虽然是个相对一般的学校,但孩子的成绩和表现都很好,还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孩子也过得很自信开心,其父母的自我感觉也因此挺好。但到了升初中时,家长千方百计找关系想办法要把孩子送到离家很远的重点学校,最后还交了什么借读费。可是才半年不到,孩子就出现了厌学和逃学现象,原因就在于在众多尖子生聚集的学校里,孩子的优势没有了,取代的是巨大的压力和紧张。而且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总感觉到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自己,无法专心听课和完成作业,每次要出门去学校时就焦虑和害怕。最后家长只能带着孩子去做心理辅导,但辅导几次下来效果不佳,因为外环境的压力依旧存在,孩子再也找不到之前被老师表扬和同学欣赏的好感觉,直到在心理师的建议和辅导下,家长终于选择给孩子转了个普通学校,孩子才在专业人士的支持下,一点点走出了“厌学症”的阴影。

  我自己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我其实从小是一个很内向自卑、学习成绩只是中上的普通孩子,没有当过班长、没评选上过三好学生、很少被表扬、作文从来没有被老师拿来范读过等。而在读高中时,因为父母工作迁移的关系,我被妈妈送到一个寄宿制中学,但当时没有实现她想要我进重点班的期望。但现在想想还真的要感恩命运的安排。因为我虽然没有挤进该校的重点班级,但在普通班里一下子成了班级名列前茅的尖子生,班主任也特别看重我,定我为班级的团委书记,这个在当时可是比班长还要重要的班干部啊。原先我在初中时成绩一直排名中等,但到了普通班里却一下子脱颖而出,总是考班级前三名,还会代表班级去参加物理化学等竞赛。如果说,我的人生有一个最关键的转折点,那就在我无意进了这个普通班开始。当时看似无可奈何的、不完美的结果却成就了我个性的转变和人生的起飞点。我一下子从一个非常普通的学生,成为了被老师重视、被同学欣赏的好学生,我的个性也慢慢变得外向和自信起来。在高二分文理班时,因为我有体育特长被重点班级的老师选进尖子班后,在这个差0.1分就会落后一名的重点班中,我的学习成绩就恢复到了中等水平。但由于高一非凡的一年为我打下的良好地基——我不仅仅是班级的团干部,还是学校的团干部,而且被评选上了市优秀团员;我学习总分一直名列前茅,学习潜力被很好地激发出来,个别学科可以常常考到接近满分的高水平状态;我还发展出自己的运动特长,常常破学校运动会的各个项目的纪录,既是学校排球队的队长,又是班级篮球队的队长,每次开运动会时,我一定是被同学追着采访的对象。所有这些都让我越来越自信和自我感觉良好,以至于进入重点班后我没有因为排名落后而失衡,我幸运地以中等生的身份担任了尖子班的班级团委书记,并且保持着个别学科偶尔的名列前茅。现在回想起来,真心感恩命运的安排,如果当时顺利在高一就直接挤进重点班级,那我想,我一定会继续保持着在小学和初中时候的样子——内向、自卑而普普通通。

  所以,一个好的环境不能单单用是不是重点来判断,而是要看这个环境是否可以激发孩子的自信和特长,让孩子感觉良好而变得越来越有力量!孩子的优异成长不是由好环境创造出来的,而是一个对的、合适的环境培养出来的。

  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且是终身受影响的学校是家庭

  现在有太多的家长们都非常重视学校和老师的选择,把很大的期望寄托在学校和老师的身上。有一个孩子的妈妈,因为孩子不专心写作业成绩不佳,经常到学校去找校长,要求给自己的孩子换个好班级和好老师,她的理由就是孩子现在读的班级,学习纪律差、班主任太年轻而管不好。在多次劝说无效下,校长同意给孩子换了个新的班级,但没有过多久,这位母亲又跑到学校来继续投诉,因为孩子依旧贪玩、不认真写作业和成绩落后。后来学校老师去做家访,哭笑不得只能叹息和摇头,因为不是这个孩子不爱学习和受到班级同学影响,而是孩子生活在一个根本没有学习氛围的家庭环境里:孩子爸爸喜欢打麻将,三天两头叫着朋友到家里打麻将,而妈妈呢,自己也从来不看书,成天喜欢追着韩剧哭笑半天。他们却要求自己在娱乐玩耍时,孩子必须安安静静地呆在自己的房间里认真学习。孩子偷偷告诉老师,听着麻将牌稀里哗啦的声音、爸爸和牌时的欢叫、电视剧的对白和妈妈配合的哭笑声,自己怎么也找不到专心读书写作业的感觉。虽然,老师临走前语重心长地和孩子爸妈谈心,让他们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与家庭氛围,以便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孩子妈妈露出不屑的表情,认定教育是学校事情,孩子学习不好,最大的责任在于老师,也只能让老师叹息而归。至于这个孩子后来的学习和成长是否有所改变,该校的老师们都不清楚,因为妈妈最后还是不满意新班级,而把孩子彻底转移了一个新学校。

  其实,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且是终身受影响的学校是家庭;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而且是终身受影响的老师是父母。一位好老师的付出很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关键性和转折性的影响,但一个智慧父母的言行却会对孩子的一生创造难以磨灭和深刻的复制效应。在我投身教育培训领域这19年的经验里,无论是前6年的心理咨询与教育工作里遇到的学生和家长,还是后13年的心灵成长培训中遇到的学员和成人,我都不断地发现与验证了家庭模式和氛围对于一个孩子的影响力之巨大。而且家庭和父母的影响是深入到DNA、性格、情绪状态、沟通模式、表达方法、人际互动、财富观念、婚姻信念、自我认定等方方面面的,甚至不以孩子的意识为转移。

  很多孩子在小时候深受父母不良情绪和教育方式的影响,都暗自下定决心要摆脱与改变那些不恰当的言行举止和习惯,但到了成年都发现自己不由自主地成了父母的翻版。甚至有些在小时候特别文静、温柔、没有脾气的孩子,由于在父母的脾气暴躁与情绪化的言传身教下长大,会在成人之后让一直压抑在潜意识里的烦躁、焦虑、紧张用同样的脾气暴躁与情绪化表现出来,呈现出和儿时完全不同的个性特点。因此,很多人在成人之后的性格问题、财富问题和婚姻问题等,都不是因为学校教育导致的,而是由于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所创造的。反观现在的学校教育,充其量对于孩子负面的影响就是过度刺激与强化脑细胞的发育,让孩子被分数制约而丢失了创意与想象力。但关于孩子的情商、逆商(全称逆境商数,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以及个性、习惯、人生信念等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和家长们的重要影响。

  当然,我们可以说现在的学校都是应试教育,而缺乏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绝对不是学校和老师单方面的责任,而且起到的作用远远小于家庭和父母。孩子是经由模仿而快速学习和被强化的,如果我们的父母自己不爱学习、常常不遵守承诺和说谎,却要求孩子认真学习、积极举手发言、诚实,会给孩子创造一个超级微妙的矛盾环境,很可能孩子表面上接受和服从了父母的要求,但下意识里他们却会做出很多和父母类似的言行举止。因为,孩子们会有一种强盗逻辑:权威人士们做的一切都是对的。于是他们也会不由自主地去翻版成人的言行。孩子的潜意识不仅仅吸收他们听到的,还对自己看到和感受到的一切更加有反射性和印刻效果。所以,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亲爱的爸爸妈妈们:我们一直在帮助非常多的人处理和疗愈其家庭模式、父母关系、亲子教育带来的伤痛和影响,期间只有一小部分是学校老师引发的创伤,比如老师的嘲笑讥讽或某次不公平不合理的对待。即便有些人在读书期间也经历过考试焦虑或者厌学,但这些究其根源还是来自于家庭压力和期望。

  所以,如果家长们一定要为孩子选个好学校,就先让自己的家成为最好的学校吧。

  移民求学之路并非如想象中的好

  谈到选择学校,不能不谈谈最近很盛行的为子求学而移民的现象。

  我曾经因为要主持温哥华的华人春节联欢晚会,就在当地边工作、边旅行、边体验异国他乡的生活。温哥华很美,很恬静,很休闲,我在那里待了近一个多月,四周的华人、中国话、中国菜等让人感觉不到是身在异乡。当时我住在我的闺蜜家,她独自带着孩子,住在海边的大房子里。看着出国前在商场叱咤风云、从来不做家务的她,又是打扫卫生又是买菜做饭,还要开车接送孩子上学或者参加各种活动,完全成为一个没有了自己的“好妈妈”时,我倍感赞叹的同时也心怀疼惜。闺蜜说,来温哥华的华人基本都是和她一样的生活方式,孩子爸爸在国内继续赚钱养家,孩子妈妈就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持家培养孩子。说起其中空守卧房、一个女人要面对男人不在家的所有事务和责任,多少的辛酸和委屈、寂寞和无助就只有自己知道。但谈完自己的各种不容易之后,闺蜜又自我安慰地笑笑说,为孩子咬牙也要坚持啊!看着她那自我宽慰的脸,我不忍心去抽走她的力量,只能把对这种生活方式和父母因为孩子而牺牲的担心与质疑放在了心里。后来,我在温哥华的电台对我的采访里,提出了自己从专业角度上的分析与评论。

  对于这种很小就由父母一方陪同去国外读书的孩子,会面对以下几个问题。

  1.长期生活在“类单亲家庭”中,缺失父母共同的陪伴,孩子对于爱的安全感和需要得不到完全和及时的满足。因为爸爸妈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同,能量不同,是无法相互取代的。

  2.孩子没有逃脱压力,反而背负着更高更多的期望。我在做温哥华华人电台节目时,就半开玩笑半真实地说了一句话:我们中国人真的超级强大啊!强大到在异国他乡没有被同化,没有入乡随俗,而是把中国教育现象里很多要抛弃的继续搬到国外,并且愈演愈烈。很多家长是因为国外宽松而自由的学习环境选择移民的,孩子在国外的学校的确是接受了非常有创意和人性化的教育,但孩子的课余时间却被妈妈们安排得满满的。比如英文补习、艺术、书法等。我问闺蜜,为什么要这样,闺蜜说,没有办法啊,英文补习是一定要的,否则孩子怎么融入当地呢?至于其他的,不学不行啊,我们这些家长没有男人在家,成天就靠聚在一起相互慰藉,但这家给孩子补这个习,那家给孩子上那个班的,你不给自己的孩子抓紧点怎么行啊?你看,很多中国家长为孩子出国读书,并非真心为孩子减负,而是期盼着孩子有个更好的未来。所以,即便是换了个大环境,但心里的小环境不变,孩子只能背负更重的期望。

  3.孩子还背负了父母为其牺牲的内疚感。无论爸妈是否会对孩子说出这样的话:“你看,都是因为要为你创造这么好的学习生活条件,爸爸妈妈才各自那么辛苦,还不能常常在一起。”孩子们都会心知肚明,而且会把这份牺牲感和内疚背负在内心。

  对于那些在高中被独自送到国外读书的孩子,会面对另外的一些问题。

  1.还没有真正独立却要自己面对所有突发事件和问题。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完好的生活能力和心理素质,当遇到问题却找不到可以值得信任和及时回应的亲人时,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个不小的挑战。我有个朋友,就在去年突然说要去美国陪孩子一段时间,原因就是孩子出国后一直不适应,想要退学回国。

  2.从之前没有自由到现在的完全自由,自控力成为关键。我有一个好姐姐的女儿在澳大利亚求学,从她反馈回来的信息,我对未成年就让孩子独自一人在国外求学持保守态度。孩子说,这里不少中国学生,不好好学习却拿着家里的钱炫富和到处花销的,不占少数。同学中比较、嫉妒、炫耀普遍成风,谈恋爱甚至有婚前性行为的也有,有些还在家长面前继续扮演乖孩子和好学生,说谎话来宽慰和隐瞒父母。反正在国外的生活家长们也看不到,即便知道一些他们无法接受的事情,也是鞭长莫及。于是,我们就会在新闻里,看到中国学生飙车或者血拼的事件时不时出现。

  你说这些孩子的父母比孟母还用心,把孩子的学校都迁到海外了,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为这个选择得到自己想要的。

  心灵问诊:

  问问自己,学校给不了孩子的是什么?有什么是作为父母,可以借助自身去影响孩子的?

  心灵解药:

  与其关注和紧张学校的好坏,不如先在家庭里营造让孩子喜欢学习的氛围与环境。也许是家里的布置、灯光等,但最重要的是愿意一起学习成长的爸妈。

返回目录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