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台湾汉声创始人黄永松

2013-01-21 14:25:38出处:其他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简体版首发式在京举行

  近日,《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简体版首发式在北京亮马河饭店举行,台湾《汉声》创始人黄永松、《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著名出版人老六、台湾读者代表谢启大女士出席了该书的发布会。

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

  《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是汉声享誉全球的世纪经典版本,书中收录了362个源远流长的民间故事和843幅经典细腻的传统美术配图。这套丛书最大的特色就是以阴历节气为主线,春夏秋冬,一天一个故事,将所有故事贯穿起来,就可以呈现出往日农业社会的独特风貌。

  《中国童话》自1982年在台湾问世以来,畅销三十年,经久不衰,在大陆妈妈圈子里,也有口皆碑。此次由读客图书首次引进,刚一上市,便遭遇了不小的抢购风潮,一度导致华东、华北地区全面断货。

  发布会当天,台湾读者代表谢启大女士特意带来了三十年前买的《中国童话》,著名教育专家尹建莉和《读库》老六也给予《中国童话》很高的评价。尹建莉说:“如果媛媛(女儿)还小,我一定给她买一套,看到这套《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我有一种尘埃落定的感觉。”

  台湾读者现场展示30年前的“传家宝”

  谢启大女士是《中国童话》的忠实粉丝,此次为了参加《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简体版首发式,特意从台湾飞抵大陆,并且带来了她珍藏三十年的1982年版的《中国童话》。这本书已经被翻旧了,为了防止再度受损,谢启大女士特意包了一层塑料薄膜。

  据谢女士介绍,她是在1982年的除夕拿到这套书的,《中国童话》当时在台湾的定价是2000多台币,相当于她做法官大半个月的薪水。谢女士说:“这套书是要传家的,是我的传家宝,我当了11年法官,一直在搬家,好多东西都丢了,但《中国童话》一直保存得非常完整,甚至是台湾最大的‘九·二一’大地震,我都把它抢出来。”她说:“30年前,《汉声》只是在报纸上登了一则小广告,说要出《中国童话》,我就第一时间把钱汇过去,第一时间订购。我的儿子女儿,都是在《中国童话》的熏陶下长大的,所以我要代表台湾三十年来所有在《中国童话》熏陶长大的孩子的家长,来向汉声致上最高的敬意和谢意。”说完话,谢女士向《中国童话》主编黄永松深深地鞠了一躬,现场嘉宾、读者无不动容。

  谢女士向大陆读者推荐这套书,主要有两个理由:第一,谢妈妈认为,汉声这套《中国童话》之所以珍贵,在于它的意义。“这些童话不是像机器猫那样凭空创作出来的,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几千年来一辈一辈流传下来的,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DNA。”

  第二,是《中国童话》这套书的品质,谢妈妈说:“只要翻开这套书,你就能强烈感受到,汉声所下的功夫,从文字到图片,再挑剔的读者,都会被它打动。”

  30年前汉声《中国童话》的出版,让整个台湾的儿童读物的层次往上跳了一大截。“之前给孩子看的书,基本上纸张薄,印刷字小,三十年前那么穷,也不舍得用漂亮大胆的彩色图片。当汉声开始出了这套以后,所有以后在台湾想作做儿童读物的都要够水准,马上提升了档次。几乎全台湾的孩子,只要是家境中等以上,买得起的都会买,买不起也会到别人家蹭书看,所以台湾孩子身上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子,从小他们是看汉声《中国童话》这362个故事长大的。”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这套书让我有一种尘埃落定的感觉

  “当我拿到《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这套书的时候,我突然有种尘埃落定的感觉,自己一直以来的期望,好像在这套书上有了一个落实。”

  超级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著名教育家尹建莉在发布会表示,她也是一个童话的受益者,她回忆起小时候在农村里听老人给小朋友讲童话故事的情景,村里的老人把老鼠娶亲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还告诉孩子到了初三到磨盘眼里面使劲看,就能看到老鼠娶亲的场景。但尹建莉说:“我始终没有看到,遗憾了这么多年,一直到我看了《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我拿到这套书以后可以说有一种惊喜。这么多年,我在我女儿小的时候,也给她买了很多童话。当时一直有这样的一种遗憾,我小的时候故事那么好,没有人出成书。当然我自己尽可能的把我记忆中的童话故事讲给我女儿,讲从农村听来的故事。我发现这个孩子非常爱听。”

  尹建莉在发布会上表示,为了女儿的成长,这些年她一直在关注童话书市场,但发现中国人编写的值得阅读的童话不多,很多都停留在说教的层面上,所以国外童话大行其道。“童话其实很难写,别看是给小孩儿看的,里面大有文章,童话创作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反而是个大难题。”

  “所幸汉声的《中国童话》将我们从古到今的好故事都收录在一起,这套《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无论从文化传承上,还是从教育的角度,无论从印刷的精美上,故事的可读性上,还是正面价值观的传达上,汉声这套《中国童话》能够引进到大陆,让大陆的小朋友看到这么好的东西,真的是出版界的一件喜事。”尹建莉说。

  《读库》老六:《汉声》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让我自愧不如

  著名出版人老六(张立宪)向来以严谨、认真的出版态度著称,他是第一个把《中国童话》介绍给大陆读者的人,此前他说汉声“像母亲一样对待中国童话的态度,让我自愧不如”,发布会上,他说:“我自己也是做出版的,非常羡慕黄老师,他把这本书三十年前做出来,这本书足以让黄老师养老了,就可以一页不改的养老了。我想一个编辑能做这么一本书真的是太了不起了。”

  《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不仅以故事吸引孩子,每一幅插图也饱浸传统文化的精髓。汉声从传统年画、皮影、刺绣、壁画、雕塑石刻中汲取技法,以毛笔、宣纸细细描绘,将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化为一幅幅鲜活灵动,具有传统风味的图画,让孩子能在阅读精彩故事之际,同时习得中华传统美术的精髓。

  对于这一点,老六深有感触,他说:“《中国童话》里,一个故事几百字,其实讲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就够了。但是小朋友看到书中的精美插图,会额外读出很多东西来。并且我相信,可能在小时候,几岁的时候,孩子不太懂,等他再长大了,走向社会了,遇到另外一个东西的时候,会突然唤醒他儿时的阅读经验,可能对他的震撼会更大。所以我觉得这是《中国童话》非常了不起的地方。”

  老六认为《中国童话》在编辑过程中还树立了很多写作中的规范,“比如说给小孩儿看的文章,第一不要太深,比这个更可怕的是,爸爸妈妈们不要在小孩子面前故意牙牙学语,不要卖萌,小朋友其实比你还清楚。”《中国童话》在孩子口味方面把握得非常好,所以能迅速让孩子入迷,沉浸在传统民间故事瑰丽的想象力之中。

  《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主编黄永松介绍:

  黄永松,1943年生于台湾桃园,1967年毕业于“国立艺专”(今“国立台湾艺术大学”)美术科,1971年创办《汉声》杂志。台湾出版人,设计师,中古乡土文化遗产积极的抢救者。

黄永松

  创办《汉声》杂志30余年,黄永松遍走中国田野乡间调查,采集“中国的”、“传统的”、“活生生的”民间手工艺文化,努力建立一座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库。40年的编辑、设计工作漫长而坚定,制作出版了200多种有关著作。

  2006年,《汉声》被美国《时代周刊》誉为“给内行看的最佳出版物”,也是在同年,黄永松被冯骥才基金会授予“中国民间守望者奖”荣誉称号。

  黄永松专访

  1、 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1982年出版《中国童话》时,台湾的社会背景?

  1970年至1980年,台湾地区正处在激烈的西化过程中,新生一代的孩子多半阅读翻印自欧美、日本的儿童书籍,很少能看到图文优美的中国读物。孩子们只认识德国的白雪公主、美国的米老鼠、日本的无敌铁金刚……如此失根于自身的文化沃土,无怪乎民族意识一代比一代低落了。这令我们十分忧心。甚至我们自己搜肠刮肚给孩子讲故事,最后却发现,记忆中的故事怎么都是西方的?这种情况使我意识到,我们被西化得太严重了。在经济起飞的浪潮中,首当其害的便是儿童的精神生活。

  2、您耗费那么大精力做《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您的初衷是什么?

  文化的寻根,弥补中国童话、中国文化流失的缺憾。

  台湾的物理学家沈君山老师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让我得到了启发。他说,围棋界有一个不世的天才高手吴清源,小时候下围棋就所向披靡,14岁东渡日本,19岁就对阵围棋大师本因坊秀哉名人,在之后的20余年,吴清源击败了当时所有的超一流棋手。

  吴清源有个日本朋友叫木谷实,也是围棋高手,两个人是瑜亮之争。但后来木谷实回到日本乡下去了,吴清源对他的做法很是不解。

  1952年,吴清源收了台湾一个弟子林海峰,林海峰也很争气,拿了好几个冠军。就在他真正要步入巅峰的时候,突然发现陷入重围,出现了很多与他同龄的年轻高手。原来这些棋手都是木谷实的学生,当年他回到乡下后专收八岁的孩子,成立木谷门,用教育培训的方式来推动围棋发展,若干年后就高手如云了。

  这个故事给我启发很大,你想明天更好,不能用唱歌的,而是要从孩子入手。沈君山老师一直鼓励我们一定要把这件事继续做下去。他说,你觉得好的东西,大人如果不听,那你可以给孩子讲,小孩子觉得是好东西他就会记住,甚至影响他一辈子。《中国童话》就是将我们寻到的中国文化的根,扎根在孩子心中,唤起孩子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心。

  3、《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这套书中包含362个源远流长的民间故事,这些素材是从哪里来的?

  民国初年,我们国家还很有希望朝气的时候,北大顾颉刚教授、钟敬文教授和中山大学的教授一起做民俗学,从民间采集很多优秀的传统故事。中国地大物博,故事很多。他们不辞辛劳地访问地方父老,完成了厚达三十册的民间故事珍贵资料,这就是我们的原始资料。为此,我还特意拜访了当时还健在的钟敬文老师。

  在着手做《中国童话》之前,我们还做过多年的田野调查,也积累了大量的材料。

  还有一个活的素材来源,大家都知道,台湾虽小,但有个好处是民国政府把各地的精英都带来了,在各地的精英里头有各地的同乡会,还有养老院。这是我们调研最方便的两个渠道,比如要讲黑龙江的故事,就去找黑龙江同乡会,要讲苗族的故事,我们就去找湖南或贵州的同乡会。这些老先生最高兴跟我们讲他们家乡的故事传说,这样我们获得新的第一手材料。

  4、《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挑选故事的标准是什么?

  我们的基本原则是健全、进取和有趣。所谓健全就是无害、无毒素的意思。孩童的启蒙教育非常重要,我们不能“污染”他们纯稚的心灵。

  为了不使孩童读后会产生副作用,我们尽量减少迷信的色彩,多灌输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价值观,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成长。

  第三是有趣。书中的小故事,看似朴实无华,其实里面有无数的技巧,改写完毕后,我们把汉声所在的七十二巷的小朋友都找来,让阿姨念给小朋友听。要让玩耍中的小孩听了故事后,发生莫大的兴趣,这不是一件容易事。

  以上三点是我们挑选故事的基本原则,我们之所以从二十则故事中只选用一则故事,原因也就在此。

  5、《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选用的故事与其他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特色?

  内容编排方面,《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是依照农历,以一年每天一个故事为原则,并顺着中国节庆,发展出节令掌故、中国历史和科学故事、伟人故事、神话、民间传说等。用各类故事交替穿插的手法,期望孩子们在逐日读完一年的故事之后,可以奠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在阅读方法上,五六岁孩子已经能借着认字来进入这些故事,但在工作日趋繁忙,两代之间常发生隔阂和代沟的情况下,我们更希望父母亲能按照日期,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每天晚上讲述一则给孩子听。

  爸爸妈妈可以抱着孩子讲故事,妈妈的语气、妈妈的心跳,都会跟孩子互动。孩子可以发问,妈妈可以说明,这种口耳相传的沟通交流非常必要。为此,我们在每一篇故事的后面都附加了“给妈妈的话”,增加了故事的诠释和故事所附带的背景知识。

  6、《中国童话》为什么按照农历节气来编排?出于什么考虑?

  这套丛书最大的特色就是以阴历节气为主线,春夏秋冬,一天一个故事,将所有故事贯穿起来,就可以呈现出往日农业社会的独特风貌。

  我记得吕胜中(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教授、系主任)告诉我,他小时候听爷爷讲故事最多的就是他们全家人在剥玉米粒的时候。玉米收了,晚上要把它剥成一粒一粒的。大家围着灯火剥玉米,爷爷的任务就是讲故事。这些故事影响了他一辈子。

  中国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与节气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童话故事跟着岁时走,等于把农业社会的一套生活方式都提到了,这可以让孩童体会出整个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奠定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跟认识。

  每天一个故事,从年头到年尾,每个晚上给孩子讲一个故事,也可以润物细无声地滋润孩子。孩子天天听母亲讲故事,更可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