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老师常提醒,帮宝宝改善异常行为

2010-09-02 12:18:03出处:太平洋亲子论坛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关心孩子、关注教育本是好事,但是,如果方式方法不当,反而会给孩子的成长增添反作用力。

  最近,一封来自本市一名3岁幼儿家长的表扬信寄到了市教委办公室。男孩小舟(化名)今年9月进入荷花池幼儿园小班就读,但他还不会说话。父母始终认为这是男孩“开口晚”,幸好,幼儿园老师通过细致观察发现了孩子的先天舌部缺陷,说服家长带孩子接受手术。家长在表扬信中难掩感谢之情,“要不是老师提醒,我们的孩子差点错过了语言发展关键期!”

  比起上一代家长,如今的年轻父母知识面广、观念新,但过度的坚持,有时也会影响家长的一些判断。相信老师的专业能力,才是家校互动的稳固平台,才能找到开启孩子智慧的金钥匙。

  家长坚持 “开口”晚一点没关系

  老师提醒 去医院检查别耽搁

  乖巧但怕生,不爱说话,这是幼儿园老师们对小舟最初的印象。来报名的时候,由于小舟尚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甚至发单音节词都有些困难。老师有些担心,语言的障碍会阻碍孩子融入集体生活,不过,家长挺“笃悠悠”:“没关系,听朋友说孩子三岁开口也不晚,我们也不急!”经过商量,荷花池幼儿园园长宋青决定让孩子先每天来园2个小时试试看。

  很快,老师发现这个孩子和别的孩子有些不一样。除了不说话,情绪时常显得急躁。全班一起念儿歌的时候,小舟总是哭闹得特别厉害。但是,听故事的时候,他就开心又安静。50多岁的带班教师徐芝萍一面努力读懂孩子的肢体语言,一面寻找症结所在。为了安抚孩子,她只要一有空就来到小舟身边,抱抱他,陪陪他。

  渐渐地,她发现,小舟虽然不说话,却有着丰富的肢体语言。他用手指触碰人、用鼻子闻衣物就表示想亲近你;把手放在耳朵边上是表示想妈妈了,要打电话。但是,孩子不肯说话的症结在哪?孩子的“开口晚”,会不会是其他原因造成的?

  徐老师请特殊教育同行根据小舟的症状排除了智力和精神疾病的可能。老师们发现,小舟有强烈的说话欲望,但总是张着嘴巴不能发出完整的音。老师们和家长一次次沟通,耐心地把观察到的情况和家长一起分析,小舟的父母终于觉得,这不仅仅是一个“开口晚”的问题。在老师建议下,他们带着小舟去医院检查。医生发现,小舟舌部有缺陷。

  做完一个小手术后,小舟回到了幼儿园。他的变化,让父母和老师都惊喜不已。小舟真的开口了!他能发出“老师”的“师”这个翘舌音了,小舟会跟着童话故事,喊“风伯伯”“月亮姐姐”的名字了,甚至学会了主动插话……别的孩子学儿歌学得快,小舟有些着急,这时,徐老师就蹲在他身边,小声安慰他,“不要着急,慢慢说,老师会等你的!”有时,他会因为讲不清楚话而发脾气,徐老师就拉着他的手鼓励他,“老师也不会,和老师一起说说看!”更令人高兴的是,原来那个老是耷拉着脸的“酷宝宝”,随着表达的日益顺畅,成天乐呵呵的。

  家长坚持 多会一种语言有益处

  老师提醒 保持思维一贯更重要

  父母收入高、教育背景优良,但孩子却并不如父母所愿那么“出挑”,甚至还有些迟钝。这成了如今不少年轻父母的困惑。荷花池幼儿园大班孩子杰杰(化名)就是其中一个。

  杰杰的父母都是高级白领,时常国内国外到处飞,杰杰也从小就跟着爸爸妈妈走南闯北。去年,带着杰杰来申请插班时,父母说,这么做,是为了给孩子长长见识,开开眼界。

  但是,入学后,老师很快发现,杰杰并不像一个“见多识广”的孩子,反而有些不合群,对老师的指令也经常不理不睬。通过家访,老师发现了症结恰恰在于杰杰的“见多识广”。在家里,父母普通话和上海话一起说,和杰杰相处最多的保姆则说广东话。由于经常出国,杰杰还要经常面对陌生的语言环境中。孩子处于语言敏感期,却不得不一直被迫“换频道”,长此以往,杰杰不知道应该用哪种语言、哪种思维方式来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由于忙于工作,杰杰的父母也很少关注,杰杰究竟对什么感兴趣,应该和孩子说些什么、玩什么。

  “必须使用同一种语言和孩子进行沟通,让孩子保持思维的一贯性,”老师一面给家长开出处方,一面努力找到孩子的闪光点和兴趣点,找到共同话题。老师发现,杰杰喜欢小汽车,于是,老师特意安排了“小司机”的游戏,让杰杰介绍他喜欢的汽车和乘坐汽车的感受。在角色扮演的游戏中,老师开了一家“面具店”,让杰杰当售货员,介绍每个面具。“宝贝,你真的很棒!”这成了杰杰最常听到的一句话。

  终于,孩子第一次在群体环境中,感受到了被认可和赞赏的感觉。如今的杰杰,表情生动丰富,和大半年前的情形,就像换了一个人。

  家长坚持 异常行为表现不是病

  老师提醒 接受专业评估要及时

  “我们最担心家长无法客观评价自己孩子,带着主观情绪和教师交流,”宋青坦言。为此,老师必须尝试用更多的智慧,寻求家校沟通方法。

  飞飞(化名)是幼儿园的插班生,开学第一天,老师就发现孩子行为异常。不仅眼神很少直视老师,还会不由自主去推倒和破坏教室里的物品,无法控制自己情绪。飞飞喜欢转着圈子走路,撞倒别的小朋友也从不主动道歉。

  当老师把这个情况跟飞飞妈妈说时,飞飞妈妈似乎很抗拒,“我的孩子没问题的,转了个幼儿园大概不适应!”入园一段时间了,飞飞的适应期似乎特别漫长,仍旧自说自话。飞飞的表现引起了老师很大的重视。老师们担心,孩子会不会患有自闭症?在请教特殊教育专家后,老师们的推测得到了肯定,专家建议,应尽早带孩子去做检查,做权威鉴定。但是,如何劝说家长?

  老师们动了不少脑筋。她们不提送孩子去检查,只是让飞飞妈妈每天早一点来接孩子,并破例允许她进入教室观察孩子的表现,让她自己发现飞飞和其他孩子的不同。每晚,老师都坚持和家长电话联系,聊聊孩子一天的情况,只说事实,不加评判,且以鼓励为主。同时,老师在班级里也从未放弃引导飞飞去认识新朋友。老师的耐心和付出,让飞飞妈妈渐渐消除了顾虑。她开始一点点说出孩子在家的异常表现。又过了一阵,她终于同意带孩子接受专业评估。

  评估显示,飞飞患有“前庭失调症”,大脑发育有障碍,他开始接受每周两次的专业治疗。一段时间后,飞飞妈妈也欣慰地看到,飞飞开始和老师、同学亲近起来,破坏行为减少了。“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用自己的专业能力,给每个孩子找到适合他发展的方式,”宋青深有感触地说。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