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孩子会成功》人类生存必要的绝对标准:道德

2012-12-11 15:16:42出处:北京贝贝特出版顾问有限公司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美国的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兰姆(Stanley Milgram)在1961年进行了一项与道德有关的实验。实验的主题检验是,当道德与权力相关联的时候会导致怎样的一种形态。于是他进行了一项名为“在恐惧感增加的同时,学习能力是否会随之上升”的实验,为了召集在实验中担任教师角色的人,他还在报纸上刊登了广告。

  在正式开始实验之前,斯坦利首先以这些担任教师角色的人们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问题为:“如果有人要求你做出非人举动的时候,你是否会服从呢?”结果是有92%的人都会回答“不会服从”。

  调查结束之后就进入了正式的实验过程。这些担任教师角色的人被安排在装置有电击按钮的地方,当学生回答问题出错的时候,研究人员指示他们必须按下按钮电击学生以示惩罚。按钮数有10个,研究人员事先说明了按钮连接的电击强度随数字递增。而学生每答错一次就要提高一次电击的电压。当然,实际上按钮并没有连接到电源上,学生们也都是假扮的,真正的实验对象是这些扮作教师的人们。

  在进行实验之前,研究者们预测将有0.1%的对象会在学生做出错误回答的时候按下第10档的电击按钮。他们认为虽然这是实验,但因为电击对方是加害他人的行为,所以实验对象不会轻易按下第10档的按钮。但实验结果却出乎他们的意料:和预想中只有0.1%的实验对象按下了第10档的电击按钮不同,有65%的实验对象最终按下了第10档的按钮。

  在此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前文中提到问卷调查中问到是否会对他人做出非人举动之时,有92%的人回答不会。但他们当中却有65%的人与日常想法不同,最终服从了对他人进行非人行径的做法。这个实验证明了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道德也会发生改变。

  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过着相当有道德的生活。或许如果你参加了斯坦利·米尔格兰姆的实验,当你被要求对他人做出非人行径之时,你也会回答“不会服从”而属于92%的那个集团。那么为何行动会与思想不符呢?因为道德是相当抽象的存在。人们会认为杀人、抢劫、强奸等犯罪,或政治人物的不正作风与腐败,富人的逃税等行径才是道德问题。即,他们认为这些现象是与自己相分离的。正是这样的思考造成了道德的抽象化。

  但道德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有抽象的价值。你的语气、生活习惯、社会性等我们生活中小小的一点一滴都包含有道德,道德具体而真实地存在于你的心中。这种具体性就是所谓的“衡量正义的尺度”。当你在做出某种行动的时候,对于你自己来说,就会有确定这种行为正确与否的尺度。就像斯坦利·米尔格兰姆实验中的例子一样,如果你对此“非人行径”抱有一种尺度,那么对于加害他人的行为也会有一个决定的尺度。这种用来衡量你良心的尺度有着非常具体的价值。

  道德就像每个人都持有的量尺一样,是非常具体的存在。此外它不会让行动被固定化,自己所认定的道德价值将会扩张成为道德生活。即,道德会成为自己要过怎样生活的标准。比方说要过着不伤害他人的生活、帮助那些比自己更贫困的人、遵守社会法律法规等,决定这些生活方式的正是道德。

  必须培养孩子成为有道德的人的理由就在这里。仅仅获得好成绩进入好的大学,进入好的公司赚很多钱是无法成为生活的价值的。这都不过是生活的一些要素。生活要素只不过是表象,只有在道德基准增强时,这些生活要素才能真正使生活圆满。对于孩子来说,教会他们要有道德,就是提供给他们一个基准,让他们能够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回到目录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