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早期教育 > 教育专稿

恋母情结也是正常的心理现象?

2008-12-12 09:06 作者:佚名 来源:出处:pckids 录入:chenpingtong   
');
收藏本文
关键字:恋母情结   心理现象   畸形心理   亲子关系   
导读:儿童在某一时期,会对母亲产生过多的依恋行为,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称之为“恋母情结”,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大概从果果11个月开始,表现出了对我特别的依恋。在此之前,除了吃奶和晚上睡觉的时候,她会特别恋我之外,其它时候任何人都可以抱她。

不受孩子欢迎的八种妈妈

  而现在就不一样了,尤其是一早和一晚。快到晚上的时候,小家伙最喜欢让我抱她了,每次一抱,她会高兴的两只小腿不停的蹬,紧紧的搂着我,还用手不停地拍我的背,头还紧紧的靠在我的肩膀上,嘴里不停得哼哼,就如同她在哄我似的。这时候千万不能把她从我身上抱走,否则小家伙会哭得很伤心的,真的可以用泣不成声来形容。早上起床就更闹热了,几乎每天早上都会上演这样的一幕:果果一睁开眼,就会往我身上爬,然后对着我甜甜的笑。接着我起身,下床给她拿衣服,只要一见我下床,果果的表情立刻发生巨变,小嘴一瘪,眼泪就流下来,哇哇的哭得可伤心了,好像感觉被抛弃了一样,这时候无论她爸爸如何哄她都是止不住的。有时候更夸张的是,她甚至还会哭的把头埋在被窝里,双手不停地拍床,好像在说:妈妈呀,你怎么能离开我呢?而只要一看见我回到床上,哭声立刻嘎然而止,马上转为笑声。常常是哭声的尾音还没结束,就听到她呵呵的笑声了。每次都气得她爸爸不得了。呵呵,果果对我的依恋让我感觉好极了。

  儿童在某一时期,会对母亲产生过多的依恋行为,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称之为“恋母情结”,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母亲更喜欢孩子的依恋和天真,往往过多地剥夺孩子与父亲交往的机会,人为地使“恋母情结”延长或加剧,一些年轻的妈妈常常骄傲地说:“我儿子自小粘我,跟他爸爸倒挺敬而远之,星期天也不跟爸爸回爷爷家,只跟外婆和姨妈亲”。这种疏远父亲的“后遗症”,不仅使家庭中的“亲情关系”向母性群倾斜,而且对孩子心理的发展也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使孩子产生畸形或变态心理。

  据报载,某位感情纤细的女作家,所写文章多为风花雪月类,她这种多愁善感的癖好,也传染给了与之形影相随的儿子,儿子6岁时,便不敢走夜路,关了灯也不敢睡,喜欢积木及“小猫钓鱼”之类女孩子常玩的玩具,喜欢穿绣花衣服,性格也“像个女孩一样乖”。几年后,女作家终于意识到,自己有意把儿子从丈夫身边拉开,已经把孩子引入了心理发展的误区。

  其实,父爱与母爱在家庭教育中有着同等的作用,父爱所给予孩子的坚强、刚毅、大度、宽容、幽默等心理影响,是母爱所不能替代的。如孩子每次考试结束后,母亲关心的往往是分数,是孩子在班里的名次;父亲关心的则是孩子的考试水平,有没有受到紧张心理影响。孩子考得不理想时,母亲常常要孩子缩减游戏活动时间,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功课上;父亲则建议孩子暂时通过游戏来释放自己沮丧的心理,而后者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再如,跟父亲亲近的孩子一般懂得对别人的隐私敬而远之,认为好孩子从不该“耳朵软”、“嘴巴长”,相反,一些在素质不高的“姨妈”堆里长大的孩子,往往从小就成了“家长里短的传声筒”。这种坏毛病,很可能对他日后的交友及信用产生坏影响。

  据一项对儿童的测验表明:从小受父亲影响的孩子,一般都自信、幽默、承受挫折力强。可见,在一个正常的家庭里,父亲的教育方式虽各有风格,但却不能否认在儿女成长中的巨大作用,因此,在家庭教育的舞台上,不能让孩子只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还应该唱好“世上爸爸也很好”。

推荐阅读:孩子间的争吵你会处理了吗?    父母怎么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妈妈宝宝趣闻趣事

恋母情结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