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起点早教中心︱“才骂了30天,怎么就死了?”被语言暴力毁掉的孩子有多痛

2021-03-03 16:21:38出处:其他作者:佚名

标签:
我要分享

  语言,是有温度的。

  Papi酱曾在某期视频里吐槽过:和不会聊天的人说话,感觉就是在上刑。正如我国俗语所言: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冷漠的语言,不会在身体上留下伤痕,却会在心上扎进一根难以拔出的刺。没有任何痕迹,却具有可以摧毁一个人的力量。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相信不少人也有相同的感受。

  对成人是如此,更何况是对心智未成熟的孩子。可偏偏许多父母并不以为意,压根意识不到语言也能成为一种暴力。有时候一生气,无意识地就说出了一些过分严重的责骂和侮辱。

  心理研究调查显示:对六岁之前的孩子,经常说一些具有伤害性的话语,会让他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产生自卑、冷酷、自我否定的心理,进而影响到情绪控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

  著名心理专家马歇尔·卢森堡也曾作出这样的定论:“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01.

  和大家分享一个有趣的实验吧:一盆健康的植物被活生生“骂”死了。

  事情发生在阿联酋,实验者挑了两株生长情况一样的绿植。给两棵绿植装上保护套,放在学校大厅里,每天接受一样的光照、一样的浇水施肥。唯一不同的是:学生对它们的态度。

  左边绿植被贴上标签:“这株植物被霸凌”。

  右边绿植被贴上标签:“这株植物被褒奖”。

  学生通过现场录音的形式,留下积极或消极的话参与实验,这些话每天在绿植“耳边”被循环播放。

  左边绿植每天听着恶狠狠的辱骂:

  “你看起来像快烂了一样”

  “没人喜欢你!”

  “你就是废物,你一无是处!”

  右边的绿植则每天接受赞美:

  “你真的很美!”

  “一见你我就特开心。”

  “我喜欢你做自己的样子。”

  在录音循环播放了30天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左边那棵被言语霸凌的植物,叶子枯黄、垂头丧气、形态萎靡;而右边那棵饱受称赞的植物,却生机勃勃、朝气十足。

  一位参与试验的小女孩说:如果植物都能被影响,那么我想人一定也会。

  她说得很对。

  02.

  语言暴力是一把凶器

  足以毁掉孩子的一生

  语言暴力,是指使用嘲笑、诽谤、诋毁、歧视、蔑视等侮辱性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和心理上遭受到侵犯和伤害。

  调查显示:平均每20个人就有1个人遭受过语言暴力。每50个人中就有1个人因语言暴力导致心理疾病,轻者患有社交障碍,重者有杀人和自杀行为。

  语言暴力在家庭中也并不罕见,只是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孩子进行的所谓批评、纠正、管教,其实已经构成「语言暴力」了。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Safekids曾发布过一组海报:

  “你脑子让猪吃了吗?

  考成这样,还有脸回家?”

  “天天毛手毛脚,你上辈子是闯祸精啊?

  家里有你,真倒大霉了!”

  “没见过这么脏的孩子,

  你是从垃圾堆里捡出来的?”

  海报的制作人,把父母对孩子的伤害性话语刻在了孩子的身上,就像伤疤一样,也许这辈子都无法抹去。

  前几年在泰国发生过这么一个悲剧:一位父亲看到儿子在玩游戏,愤怒地跟孩子说道:“有种你就别活了!”随后把枪拍到了桌上。孩子听了父亲的指责,直接举起枪对准自己太阳穴,扣下了扳机……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研究报告发现:在中国,67.1%的家长曾在情感上虐待孩子。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用语言羞辱孩子,或是没有底线地批评孩子。

  这些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常用话术,正披着爱的外壳刺入孩子的心:

  再哭就把你扔出去。

  还有脸哭,你都快成废物了,还好意思哭?

  吃那么多饭,你真是只长肉不长脑子。

  我造了什么孽,当初真不该生你。

  怎么养了你这么个东西,净给我丢人!

  考这么点分数,你还好意思回家。

  就你这样子,长大了也没出息!

  猪都比你聪明,整天上学不知道学了些什么!

  要你有什么用,学习学不好,一点儿小事也办不好,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

  你满嘴是爱,却面目狰狞!

  父母不经意间的语言暴力,会成为孩子一生的枷锁。

  孩子总是渴望被肯定,所以家长对孩子有多否定,孩子对这个世界就有多否定。正如苏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说:“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2014年,导演谢勇凭借《语言暴力》一组作品获得第57届戛纳国际创意节银奖,他把几个与语言暴力相关最具代表性的关键词,做成了“武器”。他采访了沈阳市少管所的几位少年犯,揭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研究:中国青少年犯罪与童年时期遭受语言暴力之间有强烈的联系。

  “废物”变成了一把长枪

  “丢人”变成了一把斧头

  “猪脑子“变成了一把手枪

  “怎么不去死”变成了一把利刀

  采访中一个16岁的男孩说:“我12岁的时候爸妈就离婚了,我妈从来没夸过我,每天骂我猪脑子,废物。”

  谢勇说:

  “我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将这句话变成凶器,目的就是要告诉家长、老师们立即停止语言暴力。”

  “语言是有能量的,积极的温暖的语言能让孩子变得自信、乐观,而攻击性、伤害性的语言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

  语言暴力就像是一把尖刀,谋杀了孩子的尊严和人生。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曾发现:语言暴力会损伤孩子的大脑,最突出的是对大脑胼胝体(主要负责两个大脑半球间传递动机、感觉和认知信息的区域)、海马回(负责管理情绪的大脑区域)、和前额叶(负责思考和决策的大脑区域)的负面影响。

  还记得去年上海卢浦大桥发生一起跳桥事故吗?一17岁高二男生,因与母亲发生口角,突然跑出车门跳下大桥,短短不过几秒,悲剧发生。

  或许很多人觉得,现在的孩子也太矫情了,怎么骂两句就吃不消了?跳桥的孩子确实太冲动,可他到底是个未成年的孩子啊!我们终究不是他,无法感同身受地感知那几句话对他的伤害到底有多深。

  密歇根大学的伊森·克罗斯博士,做过一项实验:“当一个人受到语言暴力攻击,他的情绪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和身体疼痛极为相似,神经系统能体验到了几乎相同级别的疼痛。”也就是说,辱骂给孩子精神上造成的疼痛不亚于身体受到的伤害。

  如果说体罚是外伤,终归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恢复,那么语言暴力造成的就是“杀人于无形”的内伤,一点点累积起来的负面情绪不仅会伤害亲子感情,还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形成甚至对世界的认知,造成无法磨灭的负面影响。

  03.

  因为爱孩子

  才更要好好说话

  著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出:

  “大多数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当语言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时,这种沟通方式会让人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他给出了一种和谐的亲子沟通方式,也就是非暴力沟通,其中有几大要素:包括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和反馈。

  家长可以借助非暴力沟通中的几个要素诚实的表达自己,同时,借助它们进行关切的倾听,表达自己或倾听他人,都是好的开端。起点君基于这些要素,给父母提几个小小的建议:

  1)接受孩子的不完美,避免给ta下定义

  观察,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父母要对孩子们的行为进行仔细观察,客观地陈述观察的结果,沟通的时候避免给他下定义。

  比如孩子把碗给摔了,父母别一上火就责骂他:“你怎么把碗给打了?!”而是客观地描述孩子的行为结果:“怎么会把碗给打了?”这时候孩子就会复盘自己刚刚的行为,是因为碗底有水太滑了没抓住,还是因为自己不小心,父母再进行下一步的教育。

  别期望完美的孩子,谁在成长道路上不会犯错呢?我们做家长的,要学会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2)与孩子分享真实的感受,不胡乱指责。

  永远不要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心情。

  孩子早上赖床又磨磨蹭蹭,眼看着就要迟到,妈妈的脾气就快爆发:“快点啊,你一天天地在磨蹭什么呢?!”或者直接给孩子扣上“懒鬼”的帽子。孩子一头雾水:“为什么妈妈发这么大的火?”

  这个时候,妈妈可以直接表明:我们要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你磨蹭拖拉会影响做事效率,妈妈不希望你这样,你的懒惰会让妈妈感到失望。

  这时候孩子才可能会表达出自己的真正需求:“妈妈,我没有懒,我觉得早饭不好吃才不肯吃的……”

  看,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3)提出具体的要求

  简单点!比起抽象的评价和建议,具体的请求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和理解。

  举例来说,家长反复催促让孩子去写作业,可他盯着作业本半天也没写几个字,先别忙着骂他“笨”“懒”“不上进”,一昧的批评并不能使孩子乖乖听话,反而还可能给激起他的逆反心理。这种情况下,直接提出:“10分钟内完成第1页,妈妈会来检查正确率。”,并辅以闹钟计时,这就是具体的要求。

  4)把否定换成鼓励和肯定

  家长不妨把关注的重点从结果转移到过程上来。比如倒数第一的娃通过努力进入了班级中游,就值得鼓励,而不是泼他一盆冷水,非要他看清自己和前三名的学霸还相差多少。

  孩子的自尊心敏感又脆弱,说白了他的小脑瓜子是很难理解好成绩对他来说究竟有什么作用,不过是想博得家长的表扬和赞许而已。他都这么努力了,我们不能把到嘴的否定换成鼓励吗?

  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

  它们审判我们,或者让我们自由。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